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秉哲归元老,宣忠辅至平。
四蕃流惠爱,三事赖谟明。
国予哀荣备,人推寿宠并。
纪言惇史在,犹足庇苍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康靖公的追思与赞颂。作者认为他以智慧和忠诚辅佐国家,带来了安定与繁荣。四方的人民都感受到他的恩惠,国家的治理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虽然国家已经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和尊重,但人们仍然推崇他的长寿与荣耀。即便他离世,留下的德行和史实仍然能庇护苍生。
注释:
- 秉哲:持有智慧。
- 归元老:指的是回归本源,或指年长的智者。
- 宣忠:宣扬忠诚。
- 四蕃:指四方的人民。
- 三事:古代指治理国家的三个重要事务。
- 哀荣备:指国家的哀悼与荣誉。
- 纪言:指记录的言辞。
- 惇史:重视历史,指以史为鉴。
- 庇苍生:庇护百姓。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四蕃流惠爱”,可以看作是对古代“仁政”的呼应,强调统治者对人民的关爱。此外,“三事赖谟明”可能源于古代治国理政的原则,强调通过深思熟虑的政策来维持国家的安定。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韩维,宋代诗人,以豪放之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时事的关心与对历史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康靖公去世之际,作者为表达对其的追思与敬仰而作,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贤达之士的崇敬。
诗歌鉴赏:
《太傅李康靖公挽歌三首 其一》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李康靖公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整首诗围绕着李康的智慧、忠诚与对国家的贡献展开。开头的“秉哲归元老”直接点出了李康的智慧,接着通过“宣忠辅至平”强调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贡献。四蕃流惠爱,展现了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诗中对国家治理的提及则显示了李康的才干与智慧。最后,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德行和历史将继续庇护后人,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人们对贤者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深厚,既有对逝者的哀伤,也有对其功绩的敬仰,完美地展现了古代挽歌的特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秉哲归元老”:李康持有智慧,回归到智者的本源。
- “宣忠辅至平”:宣扬忠诚,辅佐国家达到和平的状态。
- “四蕃流惠爱”:四方的人民都感受到他的恩惠与爱戴。
- “三事赖谟明”:治理国家的三件大事都依赖于他的明智决策。
- “国予哀荣备”:国家给予他应有的哀悼和荣誉。
- “人推寿宠并”:人民推崇他的长寿与荣耀。
- “纪言惇史在”:他所留下的言辞与历史仍然存在。
- “犹足庇苍生”:依然能够庇护百姓。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得诗句更有韵律感。
- 通过“国予哀荣备”与“人推寿宠并”的对比,展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
主题思想:
- 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李康靖公的怀念与赞颂,强调其智慧与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意象分析:
- “哲”:象征智慧与理性。
- “忠”:象征忠诚与责任。
- “惠爱”:象征统治者对人民的关怀。
- “苍生”:象征普通百姓,传达出对民生的关怀。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秉哲”指的是: A. 忍耐 B. 智慧 C. 忠诚
- “四蕃流惠爱”意指: A. 四方的人民感受到他的恩惠 B. 四方的人民反对他 C. 四方的人民不理解他
-
填空题:
- 诗中“国予哀荣备”表明国家对李康的__与__。
- “纪言惇史在”表达了李康的__依然能庇护苍生。
答案:
选择题:1.B,2.A
填空题:1.哀悼,荣誉;2.德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韩维的这首挽歌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虽都是抒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对逝者的追忆与敬仰,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韩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