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枯湖》

时间: 2025-01-09 14:59:56

枯湖沦此地,柘山岿其濒。

复惊秦时女,化作湖上神。

世事喜反覆,孰能识涯津。

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枯湖沦此地,柘山岿其濒。
复惊秦时女,化作湖上神。
世事喜反覆,孰能识涯津。
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

白话文翻译:

在这枯竭的湖泊上,柘山在湖边巍然耸立。
仿佛惊动了秦代的美女,她化作湖上的神灵。
世事总是反复变化,谁能真正领会这潮起潮落的边际呢?
虽然万物变化各异,但却有不被迷惑的真知灼见的人。

注释:

  • 枯湖:干枯的湖泊,象征着衰败和无常。
  • 柘山:指柘山,可能是某处的地名,形容其高耸。
  • 秦时女:指秦代的美女,提到她是为了引发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美的向往。
  • 化作湖上神:暗指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幻灭。
  • 世事喜反覆:说明世事变化多端,常常反复无常。
  • 涯津:指边际和渡口,隐喻人生的无常与难以把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元吉,号渔隐,生于宋代,擅长诗词,尤以古体诗闻名。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湖泊干涸的地方,诗人面对自然的变化,抒发了对历史与人事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时间和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枯湖”为切入点,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干涸的湖泊,借以引入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柘山的巍峨与湖泊的枯萎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在“复惊秦时女”的意象中,诗人通过古代美人的引入,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美的追求。然而,随之而来的“世事喜反覆”,则揭示了世间事物的变幻无常,令人难以捉摸。最后,诗人强调“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在万物变迁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着清醒明辨的人,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全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感,意境深远,体现了韩维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的敏锐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枯湖沦此地:描述了湖泊的干涸,象征着衰败与失落。
  2. 柘山岿其濒:描绘柘山的巍峨,强调自然的永恒与不变。
  3. 复惊秦时女:引入历史人物,感叹时间的流逝与美的幻灭。
  4. 化作湖上神:暗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
  5. 世事喜反覆:揭示人生的无常,反映出世事的多变。
  6. 孰能识涯津:质疑谁能真正领悟人生的边际。
  7. 物变虽万殊:承认万物变化,但强调依然有人保持清醒。
  8. 不惑固有人:强调在变化中仍有不受迷惑的人,体现智慧和洞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秦时女”比作湖上神,反映对美的追求。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象征:枯湖象征着衰败,柘山象征着永恒的自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湖泊与山的描绘,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同时表达了对智慧和真知的渴望,强调人在变化的世界中应保持清醒与明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湖:象征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柘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不变。
  • 秦时女:象征历史的美好与怀旧。
  • :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枯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
    b) 时间的流逝
    c) 永恒的自然

  2. “世事喜反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人生的无奈
    b) 对变化的接受
    c) 对不变的渴望

  3. “不惑固有人”中的“人”指的是? a) 迷茫的人
    b) 有智慧的人
    c) 大众

答案:

  1. b) 时间的流逝
  2. b) 对变化的接受
  3. b) 有智慧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
  • 《江雪》柳宗元: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 韩维的《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枯湖》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涉及自然与人生,但韩维更侧重于对时间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美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