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舍舟登车渡江》
时间: 2025-01-01 14:2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泊楼船铁瓮城,
勿勿又作绝江行。
看他蜡烛几回剪,
听尽鸡声不肯明。
水底霜寒还十倍,
夜来月上恰三更。
篙师好语君知否,
江面侵晨镜样平。
白话文翻译
在铁瓮城的小泊楼边,
小船停泊,准备渡江。
我看蜡烛已经剪了几次,
听尽鸡鸣声却不肯天明。
水面寒霜的寒意更重,
夜里月亮升起正值三更。
你可知道,篙师说的好话,
江面如镜,晨光映照得平静如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泊:小船停泊的地方。
- 楼船:一种船只,通常是有楼阁的商船。
- 勿勿:意为慢慢地,缓缓地。
- 蜡烛:古代用以照明的物品,诗中暗指时间的流逝。
- 霜寒:指水底的寒气,冬季时气温低,水面结霜。
- 篙师:指撑船的人。
典故解析:
- 蜡烛几回剪:古代人通过剪蜡烛来判断时间,这里反映作者静谧的心境与时间的流逝。
- 鸡声不肯明:鸡鸣通常指清晨,暗示天亮的时间还远,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在旅途中,借景抒怀,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丹阳舍舟登车渡江》是一首描写渡江情景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一幅静谧的江面与诗人的感受生动地呈现出来。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停泊的小船与铁瓮城,给人一种悠然自得、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蜡烛几回剪”和“听尽鸡声不肯明”描绘出夜晚的漫长与孤寂,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感。最后两句“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则将视线转向了篙师的对话,展现了江面如镜的平静,诗人似乎在此时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在意境上极具画面感,抒发了诗人对夜晚的思考与对晨光的期待,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透过简单的日常景象,表达了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泊楼船铁瓮城:描绘小船停泊在铁瓮城边,设定了诗的背景。
- 勿勿又作绝江行:暗示诗人将要渡过江水,表现出一种缓慢而稳重的态度。
- 看他蜡烛几回剪:通过蜡烛的剪切,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听尽鸡声不肯明:即使听到鸡鸣声,天仍未亮,表现出夜的漫长。
- 水底霜寒还十倍:水底的寒气更重,营造了一个寒冷的环境。
- 夜来月上恰三更:夜深时分,月亮升起,时间已到三更。
- 篙师好语君知否:提到篙师的言语,增加了人情味。
- 江面侵晨镜样平:江面如镜,平静而美丽,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面侵晨镜样平”,将江面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有对称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渡江前的静谧夜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隐含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船:象征人生旅途与漂泊。
- 蜡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鸡鸣:暗示清晨与新生的希望。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考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小泊”是指: A. 小船停泊的地方
B. 大海的中心
C. 一座高楼 -
填空题:诗中“水底霜寒还十倍”中的“十倍”是用来形容____。
-
判断题:诗人通过鸡声来表现天亮的急切。(对/错)
答案:
- A
- 寒冷程度
-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