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王顺伯所藏欧公集古録序真迹》
时间: 2025-01-01 15:4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遂初欣遇两诗伯,临川先生一禅客。
三人情好元不疏,秪是相逢逢不得。
渠有正观碑,侬有永和词。
真赝争到底,未说妍与媸。
珊瑚击得如粉碎,赵璧慱城翻手悔。
不似三家斗断碑,夜半战酣莫先退。
皇朝爱碑首欧阳,集古万卷六一堂。
玄珪漆玉堆墨宝,黟霜黑水涂缁裳。
临川无端汲古手,席卷欧家都奄有。
岣山科斗不要论,峄山野火不经焚。
尤家沉家喙如铁,未放临川第一勋。
不知临川何许得尤物,集古序篇出真笔。
遂初心妒口不言,君看跋语犹怅然。
白话文翻译:
我最初欣喜地遇见了两位诗人,临川的先生和一位禅客。
三人之间的情谊本来并不疏远,只是相逢却难以相聚。
他有正观碑,我有永和词。
真伪的争论究竟如何,未曾说出美与丑。
珊瑚被击打得如同粉碎,赵璧的慕城后悔翻手。
这不似三家争斗断碑,夜半激战却不肯先退。
皇朝中最爱碑的便是欧阳,集古的书籍万卷在六一堂。
玄珪和漆玉堆积着墨宝,黟霜和黑水涂抹着衣裳。
临川无缘地汲取古人的智慧,席卷了欧家的所有。
岣山科斗无须讨论,峄山的野火也不会被焚烧。
尤家沉家口才如铁,未曾让临川获得第一的荣光。
不知道临川究竟是如何获得这绝美的东西,集古的序篇出自真笔。
我本心中妒忌不敢言语,君看跋语仍然感到惆怅。
注释:
- 诗伯:指文人或诗人。
- 临川:指临川先生,即王羲之。
- 正观碑:指与书法相关的碑文。
- 永和词:指古代诗词中流传的作品。
- 真赝:真伪、真假。
- 珊瑚:比喻美好的事物。
- 赵璧:指珍贵的宝石。
- 夜半战酣:指在夜深时分仍在激烈争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作品情趣横生,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杨万里与临川先生等人的相遇,表达了对古人作品的欣赏与争论,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流与竞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三位文人的相遇,展现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与争论。杨万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同时也透露出对古代作品真伪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正观碑”与“永和词”,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致敬,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文人交往的珍视和对古典文化的敬仰。尤其是“珊瑚击得如粉碎,赵璧慱城翻手悔”的比喻,更是将争论的激烈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对古文化的追溯,更是对文人精神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遂初欣遇两诗伯:表达了对诗人相遇的喜悦。
- 临川先生一禅客:提到临川的名人和一位禅客,暗指文化交流。
- 三人情好元不疏:三人之间关系亲密。
- 秪是相逢逢不得:表明虽有情谊,却难相聚。
- 渠有正观碑,侬有永和词:展示各自的文化成就。
- 真赝争到底:探讨作品的真伪。
- 未说妍与媸:未讨论作品的美与丑。
- 珊瑚击得如粉碎:比喻美好事物被破坏。
- 赵璧慱城翻手悔:指珍贵事物的失去。
- 不似三家斗断碑:提到历史上的争论。
- 皇朝爱碑首欧阳:歌颂欧阳修的贡献。
- 集古万卷六一堂:表明古书的丰富。
- 玄珪漆玉堆墨宝:形容书法作品的珍贵。
- 黟霜黑水涂缁裳:描绘书法的深邃。
- 临川无端汲古手:指临川在古文化上的追求。
- 岣山科斗不要论:不必讨论过去的争斗。
- 尤家沉家喙如铁:赞美尤家的影响力。
- 不知临川何许得尤物:感慨临川的优秀作品。
- 集古序篇出真笔:表明出色的创作。
- 遂初心妒口不言:表达内心的不平。
- 君看跋语犹怅然:最后感叹,遗憾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珊瑚击得如粉碎”,生动形象。
- 对仗:如“真赝争到底,未说妍与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古文化的讨论,表现了诗人对文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古典作品的珍视,同时流露出对文学交流的渴望与对竞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诗伯:指文人的典型形象,象征文化传承。
- 正观碑:象征书法与文化的深厚。
- 永和词:代表古代诗词的精华。
- 赵璧:象征珍贵与美好,体现文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临川先生”是谁?
- A. 王羲之
- B. 欧阳修
- C. 李白
- D. 苏轼
-
诗中提到“真赝争到底”指的是什么?
- A. 古诗的流传
- B. 作品的真伪
- C. 文人的友情
- D. 书法的技艺
答案:
- A. 王羲之
- B. 作品的真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滕王阁序》:同样展现了对古文化的思考,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情感真挚。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传》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跋王顺伯所藏欧公集古録序真迹》这首诗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