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德和赴调改秩》

时间: 2025-01-04 08:44:35

樽酒盘蔬语夜阑,三年犹得几追欢。

海棠半折春方好,杨柳都青社正寒。

筹画定应瞻武帐,文华端合待金銮。

割鸡底用磨天刃,迟日湖山满意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樽酒盘蔬语夜阑,
三年犹得几追欢。
海棠半折春方好,
杨柳都青社正寒。
筹画定应瞻武帐,
文华端合待金銮。
割鸡底用磨天刃,
迟日湖山满意看。

白话文翻译:

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相聚在酒桌前,谈笑风生。三年来,我们还能有多少机会享受这样的欢聚呢?海棠花虽已凋零,但春天的美好依旧在;杨柳虽然新绿,却在寒冷的社日中显得有些孤单。筹划已定,必定要瞻仰武帐,文华之美也应当等待金銮之下的辉煌。割鸡的刀刃需要磨利,才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尽情欣赏湖光山色。

注释:

  • 樽酒:酒杯,古时候常用的酒器。
  • 盘蔬:指的是盘子里的蔬菜,象征着简单的食物。
  • 夜阑:夜深。
  • 追欢:追求欢乐。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好和春天。
  • 杨柳:象征春天和生机。
  • 筹画:筹划、计划。
  • 武帐:兵营或军帐,象征权力和地位。
  • 文华:文化和文采。
  • 金銮:古代帝王的宝座,象征权威和荣耀。
  • 割鸡:比喻做事情要准备充分。
  • 磨天刃:比喻为达到目标而做的准备工作。
  • 迟日:阳光明媚的日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字文贞,号希夷。其人多才多艺,擅长诗词与散文,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送王德和赴调改秩》是在送别友人王德和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惋惜和祝福之情。诗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首联以“樽酒盘蔬语夜阑”开篇,营造出一种温馨的聚会氛围,尽管夜已深,但欢声笑语依旧不断,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接着,诗人感叹“三年犹得几追欢”,显示出经历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到惋惜。

中间两联,“海棠半折春方好,杨柳都青社正寒”通过对比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寒冷的现实,暗示着友人即将离去,春意渐去,令人感到孤独和失落。同时,诗人也提到“筹画定应瞻武帐,文华端合待金銮”,期待着友人在新的岗位上能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一联“割鸡底用磨天刃,迟日湖山满意看”,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磨利刀刃以待佳日,象征着努力和准备,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再次相聚,共享美好的湖山风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友谊的深厚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樽酒盘蔬语夜阑:描绘了酒桌上,朋友相聚的情景,夜深时分,气氛温馨。
  2. 三年犹得几追欢:感慨时间流逝,回忆相聚的欢愉,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3. 海棠半折春方好:海棠花的凋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
  4. 杨柳都青社正寒:杨柳虽新绿,但仍在寒冷的日子里,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感觉。
  5. 筹画定应瞻武帐:预示着对未来的规划与期待,暗示友人将迎来新的机会。
  6. 文华端合待金銮:期待友人在新职位上展现才华,获得荣耀。
  7. 割鸡底用磨天刃:比喻做事情要有准备,强调行动前的必要准备。
  8. 迟日湖山满意看:描绘未来美好的景象,期待重聚的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割鸡”和“磨天刃”作为比喻,表达努力与准备的必要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海棠半折”与“杨柳都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海棠”、“杨柳”、“湖山”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对友谊的珍重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樽酒:象征聚会、欢愉。
  • 海棠:象征美好、春天。
  • 杨柳:象征生命力与孤独感。
  • 武帐:象征权力与成功。
  • 金銮:象征荣耀与成就。
  • 湖山:象征美好自然与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棠”和“杨柳”分别象征什么? A. 秋天的凋零与生命力
    B. 春天的美好与孤独
    C. 夏天的热情与寒冷

  2. “割鸡底用磨天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做事情要有准备
    B.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C. 不必担心未来

  3. 诗人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失落与惋惜
    B. 愉悦与期待
    C. 绝望与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黄鹤楼》 by 崔颢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送王德和赴调改秩》与王之涣的《送别》均以送别为主题,前者侧重于对朋友未来的祝福与期待,后者则强调对离别的伤感与不舍,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