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宁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为韵》

时间: 2025-01-04 08:41:52

征帆转吴楚,涉江指岷山。

富贵归故乡,昔人以为难。

大府固可乐,高风亦难攀。

岂必待政成,甘泉行赐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帆转吴楚,涉江指岷山。
富贵归故乡,昔人以为难。
大府固可乐,高风亦难攀。
岂必待政成,甘泉行赐环。

白话文翻译:

征帆转向吴楚之间,渡江时指向岷山。
富贵回归故乡,往昔人们认为这很难。
大官显位固然令人快乐,但高尚的品德却难以追求。
难道非得等到政务成功,才能享受甘泉的恩赐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帆:指行船的帆,象征出征或出行。
  • 吴楚:古代中国地名,指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一带。
  • 岷山:位于四川,是重要的山脉,指向大自然的壮丽。
  • 富贵:指富裕和显贵的生活。
  • 昔人:往昔的人们,指前人或古人。
  • 大府:指高官显贵的职位。
  • 高风:比喻高尚的品德或风范。
  • 政成:指政务成功、政治事业获得成就。
  • 甘泉:比喻美好的恩泽或福气。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富贵归故乡”反映了许多古人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同时也体现了对故乡的忠诚与怀念。而“高风”则常用来比喻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反映出一种道德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人生、故乡的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他的诗作常带有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际,可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游历之后,感慨人生的富贵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故乡的归属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与高风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征帆转吴楚,涉江指岷山”描绘了一个旅人行走于江河湖海之间的场景,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暗示着人生旅途的曲折与多变。接下来的“富贵归故乡,昔人以为难”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眷恋,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财富的思考:真正的富贵并不只是物质上的丰盈,更在于对故乡的归属与情感的连接。

“大府固可乐,高风亦难攀”一句则将主题推向深层,指出即便身处显赫之位,也难以抵达真正的高尚品德。这里的“高风”不仅是对品德的追求,更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最后一句“岂必待政成,甘泉行赐环”,则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难道非得取得政务的成功,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甘美与幸福吗?这句诗似乎在告诉人们,生活的享受与满足并不单靠政务的成功,而在于内心的富足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感悟,也体现了对故乡的执念,让人倍感亲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帆转吴楚:通过“征帆”暗示出行与征途,吴楚为地名,象征着旅途的方向与目的。
  2. 涉江指岷山:过江时指向伟岸的岷山,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隐喻追求高远的理想。
  3. 富贵归故乡:强调即使获得财富,最终依然想要返回故乡,表达人对故土的眷恋。
  4. 昔人以为难:抒发对昔人感叹的共鸣,强调故乡与富贵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5. 大府固可乐:指出高官显贵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并不代表真正的幸福。
  6. 高风亦难攀:高尚的品德与理想境界是难以达到的,反映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7. 岂必待政成:质疑成功的必要性,认为内心的满足与享受并不依赖于外在成就。
  8. 甘泉行赐环:比喻生活的美好与享受,强调内心的富足与生活的真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甘泉”比作人生的幸福与满足,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渴望。
  • 对仗:如“征帆”与“涉江”,形成整齐的音韵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对于“高风”的追求,展现了理想的崇高与现实的艰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富贵与品德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强调了对故乡的归属感和内心理想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帆:象征人生的旅途,代表追求与探索。
  • 吴楚:古地名,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岷山: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富贵:物质与地位的象征。
  • 高风:品德与理想的象征。
  • 甘泉:幸福与满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征帆”象征什么? a) 旅行
    b) 战争
    c) 富贵

  2. “高风”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高尚的品德
    b) 自然景观
    c) 财富

  3. 诗人认为富贵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a) 是
    b) 否
    c) 不确定

答案:

  1. a) 旅行
  2. a) 高尚的品德
  3. b)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之涣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韩元吉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送友人》,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生旅途与故乡的思考,但王之涣更加强调了离别的情感,而韩元吉则更侧重于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内心的反思。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韩元吉研究》
  2. 《古诗词鉴赏入门》
  3.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