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侍郎知宣州》
时间: 2025-01-19 15:5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公名满东西川,一持使节几十年。
桥经万里坂九折,儿童学语知公贤。
上皇诏上嗟见晚,归来荷橐趋甘泉。
平生所学欲尽试,新语仅奏囊中篇。
两淮破碎赖整理,百工蛊敝资鑱镌。
念公虽老猷自壮,何谓宜云请益坚。
玉音三谕不可挽,一麾且复临江壖。
宣城景物今更妍,木瓜如瓠栗如拳。
敬亭山下蹑游屐,叠嶂楼中呼酒船。
谢公已往诗句在,公有妙语真齐肩。
却招李白吊杜牧,收揽风月酬云烟。
中原未复敌未灭,政成请公须著鞭。
吾君有意询黄发,庙堂之谋当万全。
白话文翻译
我的朋友名满东西川,他一手负责使节工作已经几十年。
桥经过万里,蜿蜒曲折,孩子们学着说话时都知道他的贤德。
上皇的诏书来得晚,我归来时背着包袱急速前往甘泉。
我一生所学想要尽情施展,但新的诗句只在囊中一篇。
两淮一带的破碎局面仰仗你的整理,众多工匠的器具都需修整。
虽然你年事已高,但你的志向依然壮阔,何以让人怀疑你的坚韧?
君王三次的命令已难以改变,一挥手便又回到江边。
宣城的景色如今更加美丽,木瓜像瓠瓜,栗子像拳头。
在敬亭山下穿着游鞋,叠嶂楼中呼唤酒船。
谢公曾留下的诗句至今在,您也有许多妙语与其相当。
但愿邀请李白来吊唁杜牧,收揽风月,享受云烟。
中原尚未恢复,敌人仍未消灭,政事已成请您务必出马。
我的君王有意询问您这位年长者,庙堂之谋应当万无一失。
注释
- 公名满东西川: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是一位杰出的官员。
- 一持使节几十年:指他在朝廷任职多年,负责外交事务。
- 上皇诏:指皇帝的命令。
- 荷橐:背着包袱。
- 囊中篇:指他口袋里的作品。
- 两淮:指淮河流域,可能指战乱的地区。
- 玉音:指皇帝的声音或命令。
- 敬亭山:地名,指风景名胜区。
- 谢公:指谢灵运,著名的诗人。
- 李白、杜牧:著名的诗人,分别代表不同的诗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字子厚,号元吉。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怀见长,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许侍郎赴宣州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许侍郎的送别,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开头几句以“我公名满东西川”引入,直接称赞了许侍郎的贤德,接着通过“桥经万里坂九折”描绘其历程的艰辛,展现出其在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就。诗中提到的“上皇诏上嗟见晚”则反映了当时皇权的遥不可及,表达了对皇命的无奈与期待。
后面的诗句如“平生所学欲尽试,新语仅奏囊中篇”,则体现了对友人才华的期待和对局势的思考。特别是“中原未复敌未灭,政成请公须著鞭”一联,直接呼应了当时纷乱的政治局面,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能力的信任。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公名满东西川:称呼朋友,夸奖其声誉。
- 一持使节几十年:强调其在朝廷的长久任职。
- 桥经万里坂九折:比喻其任职道路的艰辛与曲折。
- 儿童学语知公贤:即使是小孩也知道他的品德。
- 上皇诏上嗟见晚:表明皇帝的命令来得迟。
- 归来荷橐趋甘泉:形象地描述回归故乡的急切。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瓜如瓠栗如拳”,通过比喻形象化地描绘出自然风物。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与祝福,同时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桥:象征着通向未来和希望的道路。
- 儿童:代表着纯真与未来的继承。
- 玉音: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难以改变的命令。
- 敬亭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寄情之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我公”指的是谁?
- A. 韩元吉
- B. 许侍郎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木瓜如瓠栗如拳”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风景
- B. 人物
- C. 诗句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友人的祝福
- B. 对国家的忧虑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A
- A、B(兼而有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韩元吉与王维的作品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情感,但王维的诗歌更倾向于禅意与内省,而韩元吉则关注于时代的变迁与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韩元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