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戴主簿》
时间: 2025-01-19 19:5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南无冬夏,安知岁将穷。
时时小摇落,荣悴俯仰中。
上天信包荒,佳植无由丰。
鉏耰代肃杀,有择非霜风。
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
撷芳眼已明,饮酒腹尚冲。
草去土自隤,井深墙愈隆。
勿笑一亩园,蚁垤齐衡蒿。
白话文翻译
海南没有冬夏,怎么知道岁月将要结束。
时常有小花凋落,荣华与衰败在眼前交替。
上天总是眷顾荒凉,好的植物难以丰盛。
犁耙代替了肃杀,选择不受霜风侵扰。
亲手栽种兰花和菊花,来陪伴我清宴到最后。
采撷芳香的花朵,眼睛已然明亮,
饮酒时肚子尚感冲动。
草木渐渐枯萎,土壤却愈加沉实,
井深了墙也愈加高。
别笑我那一亩小园,蚂蚁垒起的土堆与蒿草齐平。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冬夏:海南气候温暖,没有冬天和夏天的明显区别。
- 安知:怎么知道。
- 小摇落:细小的花瓣或叶子轻轻凋落。
- 荣悴:繁荣与衰败。
- 上天信包荒:上天总是眷顾荒凉的地方。
- 鉏耰:农具,这里指耕作的工具。
- 侑我清宴终:用兰花和菊花陪伴我的宴席。
- 撷芳:采摘花香。
- 腹尚冲:饮酒后肚子仍感到舒畅。
- 草去土自隤:草木凋零,土壤却依然坚实。
- 井深墙愈隆:井水越深,墙体也愈加巩固。
- 一亩园:指小规模的园地。
- 蚁垤齐衡蒿:蚂蚁堆起的土堆与蒿草平齐。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及的自然现象和农耕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耕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和词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巨匠之一。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和陶戴主簿》创作于苏轼任职琼州(今海南)的时期。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使得苏轼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作品,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南的四季气候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反复提到的“荣悴”与“丰荒”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诗人在面对生命的短暂与环境的恶劣时,表现出了淡然的态度和积极的生活观。虽然海南没有冬夏的分明,但诗人却能在简陋的环境中找到乐趣,手栽兰与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勿笑一亩园”,更是流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哲学。尽管自己的园地不大,但在这方寸之间,诗人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欢愉。蚂蚁的土堆与蒿草的平齐,象征着自然界的简单与平衡,也暗示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用语清新,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南无冬夏,安知岁将穷。
- 描述海南的气候特点,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考。
-
时时小摇落,荣悴俯仰中。
- 细小的花瓣时常凋落,象征着荣华与衰败的交替。
-
上天信包荒,佳植无由丰。
- 上天总是眷顾荒凉的地方,好的植物难以丰盛,反映出诗人的感叹。
-
鉏耰代肃杀,有择非霜风。
- 耕作的农具代替了自然的杀伐,诗人选择了不受霜风侵扰的植物。
-
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
- 亲手栽种的兰花和菊花,伴随着诗人的清宴,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
-
撷芳眼已明,饮酒腹尚冲。
- 采撷花香,眼睛清澈明亮,饮酒后内心的畅快。
-
草去土自隤,井深墙愈隆。
- 草木凋零,土壤更加坚实,井水更深,墙体更高,象征着生命的韧性。
-
勿笑一亩园,蚁垤齐衡蒿。
- 不要嘲笑我这一亩小园,蚂蚁堆起的土与蒿草平齐,表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使得诗更具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海南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简陋的环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传递出乐观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南:象征温暖的气候,代表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兰与菊:象征着高洁与淡雅,代表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蚁垤:象征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力,暗示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海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A. 有四季分明
B. 无冬夏
C. 常下雨 -
诗中提到的“手栽兰与菊”象征什么? A. 贫困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自然的无知 -
“勿笑一亩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自卑
B. 自得其乐
C.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在表达上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而陶渊明则显得更为简约,直白。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集》
- 《陶渊明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