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冠卿知饶州》
时间: 2025-01-19 15:5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蔡冠卿知饶州》
作者:苏轼
吾观蔡子与人游,掀豗笑语无不可。
平时倜傥不惊俗,临事迂阔乃过我。
横前坑阱众所畏,布路金珠谁不裹。
尔来变化惊何速,昔号刚强今亦颇。
邻君独守廷尉法,晚岁却理鄱阳柁。
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轗轲。
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魏颗。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蔡子和别人交游,举手投足间欢声笑语不断。
平时他洒脱不拘,遇事却显得过于疏远而不如我。
前方的坑洼是大家所畏惧的,路上的金珠又有谁不想要呢?
从此以来变化何其迅速,昔日的刚强如今也稍显柔弱。
邻居们都在守着廷尉的法律,晚年却在掌舵鄱阳湖的船只。
不要叹息天马追逐瘦牛,想要试探好玉必须经过烈火。
世事慢慢观察就如梦中,人生不应轻信长途跋涉。
我知道你在审判中有隐秘的功劳,日后定会有老人来报答你的恩情。
注释:
- 蔡子:指蔡冠卿,是诗中的主角。
- 倜傥:指洒脱、潇洒,不拘小节。
- 廷尉法:指古代法律,廷尉是负责审判的官员。
- 鄱阳柁:指在鄱阳湖上掌舵的工作。
- 天骥:意指飞马,象征有才能的人。
- 阴功:隐秘的功劳或贡献。
- 魏颗:指魏公,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官,暗指对才德之人的赏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对蔡冠卿的送别之际。蔡冠卿即将赴任饶州,苏轼以诗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感悟,反映出友谊的深厚与人生抉择的复杂。
诗歌鉴赏:
《送蔡冠卿知饶州》是苏轼在朋友即将离去之际,抒发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对蔡冠卿个性与处事态度的描绘,展示出他洒脱不拘的性格,同时也指出了在社会交往与人生抉择中的矛盾与挑战。
诗中“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一句,借用天马与瘦牛的对比,表达了对优秀人才在困境中磨砺的期待。苏轼以此激励蔡冠卿在未来的官场中,不畏艰难,勇于挑战,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与鼓励。
而“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轗轲”则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看法,强调了对人生的长远观察和对短暂事物的怀疑,表明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这种深刻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在送别的情感中渗透出哲理的光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观蔡子与人游:诗人观察蔡冠卿与他人交往,描绘其交游之态。
- 掀豗笑语无不可:他总是欢声笑语,和大家相处融洽。
- 平时倜傥不惊俗:蔡在平时表现出洒脱的个性,不拘泥于世俗。
- 临事迂阔乃过我:但在处理事务时显得有些疏远,甚至超出了诗人的理解。
- 横前坑阱众所畏:前方的困境是大家所畏惧的。
- 布路金珠谁不裹:而路上的财富却是人人所追求的。
- 尔来变化惊何速:从此,变化如此迅速,令人惊讶。
- 昔号刚强今亦颇:昔日被称为刚强的他,如今也显得柔弱。
- 邻君独守廷尉法:邻居仍在守着法律,忠于职责。
- 晚岁却理鄱阳柁:晚年的他却在掌舵鄱阳湖,展现另一种人生选择。
- 莫嗟天骥逐羸牛:不要叹息天马追逐瘦牛,意在鼓励。
- 欲试良玉须猛火:想要验证好玉,必须经过烈火考验。
- 世事徐观真梦寐:世事慢慢观察,仿佛梦中的景象。
- 人生不信长轗轲:人生中不应轻信漫长的旅途。
- 知君决狱有阴功:我知道你在审判中有隐秘的贡献。
- 他日老人酬魏颗:将来一定会有老人报答你的恩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骥逐羸牛”,通过比喻表达优秀人才在逆境中的努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的美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强调在面对世事与人生抉择时应保持勇气与信念。苏轼通过对蔡冠卿性格的刻画,传达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骥:象征才华横溢的人。
- 金珠:财富,象征生活中的追求与欲望。
- 坑阱: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
- 良玉:优秀的品质或才能。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与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蔡冠卿在诗中被描述为怎样的人? A. 不拘小节
B. 拖泥带水
C. 敏感脆弱
D. 冷漠无情 -
“莫嗟天骥逐羸牛”中的“天骥”象征什么? A. 普通人
B. 有才华的人
C. 瘦弱的牛
D. 凶猛的兽 -
诗中提到的“阴功”指的是什么? A. 显露的功劳
B. 隐秘的贡献
C. 失败的经历
D. 个人的圈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赠友人》与苏轼的《送蔡冠卿知饶州》均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人生的感慨,李白更多地表达了豪情与不羁,而苏轼则结合了哲理与对人生的审视,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