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陵南数十里江心烈山崒然特起犹金山也家人
山如浮玉一峰立,江似海门千顷开。我欲此中成小隐,莫教山脚有船来。
白话文翻译:
江心的烈山高耸而立,宛如金山,屹立于金陵南面数十里处。山峰如同浮动的玉石,独自矗立;江水则如同大海的门户,广阔无垠。我想在这里隐居,然而请不要让船只在山脚停靠。
注释:
- 烈山:指的是一座高耸的山,具有壮观的景象。
- 崒然:形容山势陡峭高耸。
- 浮玉:比喻山峰白净如玉,轻盈如浮云。
- 海门:大海的入口,形容江水宽广。
- 小隐:指隐居生活,追求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 山脚有船来:指不希望打扰到隐居生活的外来干扰。
典故解析:
“金山”在中国文学中常指代富贵、名利之地,《西游记》中有提到“金山寺”。而“隐者”则是道家文化中追求与世隔绝、回归自然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5-1125),字承德,号少山,南宋诗人、词人,擅长山水诗和抒情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隐逸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晁补之游历金陵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金陵的江山壮丽,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感悟,想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用“山如浮玉”和“江似海门”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宁静,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世界。诗中通过对比“山如浮玉”与“江似海门”,强调了山水的独特和壮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接下来的“我欲此中成小隐”,则是诗人的自我表露,表达了他渴望在此地隐居的愿望。这种隐逸的向往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对心灵的追求。在最后一句“莫教山脚有船来”中,诗人希望能够在这片宁静的山水中不受打扰,展现出一种对世俗喧嚣的拒绝与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如浮玉一峰立:山峰高耸,犹如浮动的玉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的美丽。
- 江似海门千顷开:江水宽广,像大海的入口一样,给人以开阔之感。
- 我欲此中成小隐:表达了诗人渴望在此隐居的愿望,追求宁静生活。
- 莫教山脚有船来:希望不受到外界干扰,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浮玉”,江水比作“海门”,增强了形象性。
- 对仗:如“山如浮玉”与“江似海门”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用“我欲”“莫教”形成排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宁静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高洁、理想与追求。
- 江:代表着广阔与自由。
- 隐居:象征着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如浮玉”指的是: A. 山的颜色
B. 山的形状
C. 山的高度 -
“我欲此中成小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A. 追求名利
B. 渴望隐居生活
C. 旅行探险 -
“莫教山脚有船来”中,诗人希望: A. 有人来访
B. 自己能隐居
C. 不被打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隐居生活与自然景色。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的心态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晁补之《金陵南数十里江心烈山崒然特起犹金山也家人》与王维《终南山》:两者都表现了对山水的赞美和隐居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晁补之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