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郢州李使君》

时间: 2025-01-04 09:44:10

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

复闻拥符传,及是收图籍。

佳政在离人,能声寄侯伯。

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

中路凄以寒,群山霭将夕。

伤心聊把袂,怊怅麒麟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饯郢州李使君
作者: 苏颋 〔唐代〕

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
复闻拥符传,及是收图籍。
佳政在离人,能声寄侯伯。
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
中路凄以寒,群山霭将夕。
伤心聊把袂,怊怅麒麟客。


白话文翻译:

在楚地有座章华台,远远望去是云梦泽。
再听说他带着符节传达消息,正是为收集图书。
美好的政事在离别的人身上,能够把声音寄托给侯伯。
离愁随北风而起,试着眺望秋天的阴云聚积。
中途的寒气凄凉,群山被薄雾笼罩将要入夜。
伤心之际随意挥动袖子,怅然若失像麒麟的客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章华台:楚国的一个名胜古迹,象征着美丽和高洁。
  • 云梦泽:古代楚国的一个大泽,象征着广阔和遥远。
  • 拥符传:携带符节传达消息。
  • 佳政:美好的政治。
  • 离怀:离别的思念。
  • 朔风:北风,象征着凶寒的天气。
  • 麒麟客:比喻高贵而忧伤的人,麒麟在古代被视为瑞兽,象征着吉祥。

典故解析:

  • 章华台云梦泽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楚地的思念与向往。
  • 麒麟是古代神话中的瑞兽,常用以象征贵人或高洁之人,表达诗人对李使君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美,号青溪,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流畅,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和人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李使君前往郢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美好政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官员的期待和对离别的苦闷。


诗歌鉴赏:

《饯郢州李使君》通过描绘楚地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哀伤与对友人的祝福。开篇的“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设定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既描绘了地理位置,又渗透出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复闻拥符传,及是收图籍”则通过李使君的角色,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期待。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转向内心的孤寂与离愁,尤其是“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用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忧伤,表现对离别的无奈。最后几句通过“伤心聊把袂,怊怅麒麟客”的表述,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柔和而又感伤,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相得益彰,既有自然的宏伟,又有个人的细腻情感,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世界,使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情的温暖与离愁的苦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有章华台:引入楚地的名胜,设定场景。
  2. 遥遥云梦泽:描绘远方的美景,增强空间感。
  3. 复闻拥符传:表明李使君的身份,传递消息的角色。
  4. 及是收图籍:暗示李使君的使命与理想。
  5. 佳政在离人:强调美好的政治需要有理想的人。
  6. 能声寄侯伯:表现对友人的信任与期待。
  7. 离怀朔风起:转向内心感受,表现离别的愁绪。
  8. 试望秋阴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
  9. 中路凄以寒: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寒冷与凄凉。
  10. 群山霭将夕:增加时间的推移感,暗示离别的临近。
  11. 伤心聊把袂: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表达对离别的不舍。
  12. 怊怅麒麟客:以麒麟客做比,表现高洁与忧伤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比作寒风,增强情感的深度。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情感,使诗意更加丰富。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工整上十分讲究,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之情展开,既表现对友人的祝福,又流露出对离别的深切忧伤,展现了人情的温暖与政治理想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章华台:象征高洁与美好。
  • 云梦泽:象征广阔与遥远。
  • 北风:象征凶寒与孤寂。
  • 秋阴:象征忧伤与离愁。
  • 麒麟客:象征高贵与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章华台”位于哪个地方?
    a) 楚国
    b) 魏国
    c) 齐国

  2. 诗中“佳政在离人”表达了什么?
    a) 离别的无奈
    b) 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 对友人的依赖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对未来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而苏颋的《饯郢州李使君》则更强调对离别的哀伤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