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4 07:4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洪迈 〔宋代〕
院落深沈,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敧,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白话文翻译:
院子里深沉寂静,池塘边一片宁静。窗帘钩上挂着梨花的影子。弹奏的宝筝声中,雁影难寻,香炉中的篆香已经燃尽,山中空荡荡的,感觉寒冷。头上的凤钗斜斜地倾斜,鬓发不整齐。脸上的红晕渐渐消退,懒得去看镜子。杜鹃在月光下一声声啼叫,不经意间,又一个春天即将结束。
注释:
- 院落深沈:形容院子非常深邃、幽静。
- 池塘寂静:池塘周围非常安静。
- 帘钩卷上梨花影:窗帘钩上挂着梨花的影子,形容环境幽雅。
- 宝筝拈得雁难寻:弹奏的筝声中,雁影难寻,比喻音律高远难觅。
- 篆香消尽山空冷:香炉中的篆香已经燃尽,山中空荡荡的,感觉寒冷。
- 钗凤斜敧:头上的凤钗斜斜地倾斜,形容女子慵懒的样子。
- 鬓蝉不整:鬓发不整齐,形容女子不修边幅。
- 残红立褪慵看镜:脸上的红晕渐渐消退,懒得去看镜子。
- 杜鹃啼月一声声:杜鹃在月光下一声声啼叫,形容夜晚的寂静和哀愁。
- 等闲又是三春尽:不经意间,又一个春天即将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风格典雅,内容丰富。《踏莎行》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夜晚,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洪迈晚年,当时他可能正处于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之中。诗中通过对夜晚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夜晚,通过对院落、池塘、梨花影、宝筝声、篆香、山空等意象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寂静的氛围。诗中的“宝筝拈得雁难寻”和“篆香消尽山空冷”等句,不仅展现了音律的高远和香气的消散,更隐喻了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后两句“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则直接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院落深沈,池塘寂静: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院落和池塘的寂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帘钩卷上梨花影:通过梨花影的描绘,增添了一丝幽雅和诗意。
- 宝筝拈得雁难寻:宝筝声中雁影难寻,比喻音律高远难觅,也隐喻了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
- 篆香消尽山空冷:篆香消尽,山中空荡荡的,感觉寒冷,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寂。
- 钗凤斜敧,鬓蝉不整:女子慵懒的样子,反映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 残红立褪慵看镜:脸上的红晕渐渐消退,懒得去看镜子,表达了对外貌变化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杜鹃啼叫,春天即将结束,直接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宝筝拈得雁难寻”中的“雁难寻”比喻音律高远难觅。
- 拟人:如“篆香消尽山空冷”中的“山空冷”赋予山以人的感觉。
- 对仗:如“院落深沈,池塘寂静”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 院落、池塘: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梨花影:增添幽雅和诗意。
- 宝筝声、篆香:隐喻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和时光的流逝。
- 杜鹃啼叫:直接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宝筝拈得雁难寻”比喻了什么? A. 音律高远难觅 B. 雁影难寻 C. 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 D. 时光流逝的无奈 答案:A
-
诗中的“杜鹃啼月一声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宁静 D. 激动 答案:B
-
诗中的“篆香消尽山空冷”中的“山空冷”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李清照《如梦令》:通过对夜晚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洪迈的《踏莎行》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洪迈的诗更注重意象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迈的《踏莎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洪迈诗集》:收录了洪迈的全部诗作,有助于全面了解洪迈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