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雪》

时间: 2025-01-14 23:57:01

稍稍云初集,泠泠风未停。

粗能成点缀,还是学飘零。

径路高低滑,炊烟远近青。

篮舆所经历,诗语费平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三日雪 赵蕃 〔宋代〕

稍稍云初集,泠泠风未停。 粗能成点缀,还是学飘零。 径路高低滑,炊烟远近青。 篮舆所经历,诗语费平亭。

白话文翻译:

天空中的云层渐渐聚集,凉风依旧未停。 雪花虽然稀疏,却也能点缀大地,仿佛在模仿飘零的落叶。 小径上的路面高低不平,湿滑难行,炊烟在远处近处都呈现出青色。 坐在篮舆中经历这一切,诗人用诗句费尽心思地描绘这平静的景象。

注释:

  • 稍稍:渐渐地。
  • 泠泠:形容风声。
  • 粗能:勉强能够。
  • 点缀:装饰,这里指雪花落在地上。
  • 飘零:指落叶随风飘落。
  • 径路:小路。
  • 炊烟:做饭时冒出的烟。
  • 篮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轿子。
  • 诗语:诗句。
  • 费平亭:费尽心思地描绘平静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当时的大诗人陆游、杨万里等齐名。赵蕃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十三日下雪时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在宋代,九月下雪并不常见,因此这样的景象可能引起了诗人的特别关注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月十三日下雪时的景象。诗中,“稍稍云初集,泠泠风未停”描绘了天空云层的聚集和凉风的持续,为下雪的场景做了铺垫。“粗能成点缀,还是学飘零”则巧妙地将雪花比作飘零的落叶,赋予了雪花以动态的美感。后两句“径路高低滑,炊烟远近青”通过对小径和炊烟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自然氛围。最后一句“篮舆所经历,诗语费平亭”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深刻感受和用心描绘。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稍稍云初集,泠泠风未停”:描绘了天空云层的聚集和凉风的持续,为下雪的场景做了铺垫。
  2. “粗能成点缀,还是学飘零”:将雪花比作飘零的落叶,赋予了雪花以动态的美感。
  3. “径路高低滑,炊烟远近青”:通过对小径和炊烟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自然氛围。
  4. “篮舆所经历,诗语费平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深刻感受和用心描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飘零的落叶,增强了诗中的动态美感。
  • 拟人:将雪花拟人化,赋予了它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如“稍稍云初集,泠泠风未停”,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诗人通过对下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天空的变化和自然的神秘。
  • 风: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 雪花:象征着纯洁和美丽,也代表着季节的变迁。
  • 小径:代表着人生的道路和旅途的艰辛。
  • 炊烟: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家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稍稍云初集”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天空云层的聚集 B. 风停了 C. 雪花飘落 D. 炊烟升起
  2. “粗能成点缀,还是学飘零”中的“飘零”指的是什么? A. 雪花 B. 落叶 C. 云 D. 风
  3. 诗中“径路高低滑”描绘了什么? A. 小径的湿滑 B. 炊烟的远近 C. 云的变化 D. 风的持续
  4. “篮舆所经历,诗语费平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恐惧 B. 对生活的厌倦 C. 对景象的深刻感受和用心描绘 D. 对旅途的疲惫

答案:1. A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夕》:描绘了秋夜的景象,与赵蕃的这首诗有相似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
  • 杨万里的《小池》:通过对小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对比:

  • 赵蕃的《九月十三日雪》与陆游的《秋夕》: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雪景的细腻描绘,而陆游的诗则更注重对秋夜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