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去也,风送下江潮。
月挂青林开士苑,
乌啼皂荚内人桥。
何处更吹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切都已离去,只有风送着江潮在流动。明月高挂在青翠的树林上,照耀着士人的园林;乌鸦在皂荚树上鸣叫,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桥边的人也在静静地行走。这样的景象中,哪里还能再听到那悠扬的箫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尽去也:一切都已离去。
- 风送:风将江潮送来。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士苑:士人的园林,象征文人雅集之地。
- 乌啼:乌鸦在鸣叫。
- 皂荚:一种植物,常见于南方。
- 人桥:桥上行走的人。
- 更:再、还。
典故解析
- 士苑:古代士人常在园林中聚会,吟诗作对,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
- 箫:古代乐器,常与高雅的情趣相联系,象征着音乐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澎,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出对时局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望江南 其十 白门漫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作,诗人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开头的“尽去也,风送下江潮”,给人一种失落感,似乎在诉说时光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此句的用词简练,却又富有画面感,风与江潮的结合,仿佛在诉说着命运的无常。
接下来的“月挂青林开士苑”,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树梢,映照着士人的园林,展现出一幅优雅的画面。这里的“士苑”不仅是对士人生活的描写,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乌啼皂荚内人桥”则转向了细腻的观察,乌鸦的啼叫打破了夜的静谧,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而“人桥”则是在此场景中引入了人,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的感知。
最后的“何处更吹箫”引发了思考,或许诗人是在感叹这份宁静与美好已难再寻,音乐的悠扬在此时显得格外遥远,情感的波动在这句中得以升华。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使人不禁沉浸在那种清幽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去也,风送下江潮:开篇点明离别之感,风将江潮送走,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月挂青林开士苑:描绘夜景,月光照耀着树林与园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乌啼皂荚内人桥:乌鸦的啼叫增添了一丝孤独感,人与自然的结合让人感到亲切。
- 何处更吹箫:结尾引发思考,音乐的缺失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与江潮结合,暗示无常。
- 拟人:乌鸦的啼叫仿佛在言说人心。
- 对仗:如“月挂青林,乌啼皂荚”,增强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潮: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乌鸦:象征孤独与思念,增添诗的情感深度。
- 士苑:象征理想与追求,是文人雅士的生活缩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尽去也,风送下江潮”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欢快
- B. 失落
- C. 哀伤
-
“月挂青林”中的“青林”指的是什么?
- A. 青色的山
- B. 青翠的树林
- C. 青色的河流
-
诗中提到的“士苑”象征什么?
- A. 文人雅集之地
- B. 农田
- C. 战场
答案: 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月夜,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杜甫《春望》:虽然背景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