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其四 花朝前一日作》

时间: 2025-01-14 23:23:55

绰约瑶台第一仙。

生朝早占百花先。

西母爱怜亲赐酒。

长寿。

千红万紫合推班。

总把月娥呼作姊。

欢喜。

今年添得一回圆。

小叠红笺书喜字。

封寄。

梅兄矾弟可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绰约瑶台第一仙。
生朝早占百花先。
西母爱怜亲赐酒。
长寿。千红万紫合推班。
总把月娥呼作姊。
欢喜。今年添得一回圆。
小叠红笺书喜字。
封寄。梅兄矾弟可同看。

白话文翻译:

这位在瑶台上绰约多姿的仙子,
在花朝的早晨抢先占卜百花的盛开。
西方的女神对她深怀爱怜,亲自赐给她美酒,
祝愿她长寿。千红万紫的花朵齐齐争妍,
大家都称月亮为姐妹。
欢喜的是,今年又添了一次圆满。
我写了小小的红笺,添上喜字,
寄给梅兄和矾弟,你们可以一起欣赏。

注释:

  • 绰约:形容女子的姿态优美,轻盈动人。
  • 瑶台:传说中仙女居住的地方,象征美丽与神秘。
  • 西母:指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寿。
  • 千红万紫:形容花色繁多,各种花朵竞相开放。
  • 月娥:指月亮的女神,常与美丽的女子相联系。
  • 红笺:红色的纸,通常用来书写喜庆的内容。

典故解析:

  • 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常与仙人、长寿等主题相关。
  • 花朝:古代节日,庆祝春天百花齐放,通常在二月初二。
  • 月娥:通常被视为嫦娥,代表着月亮和美丽的女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情,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花朝节前夕,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节令的敏感与热情。

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 其四 花朝前一日作》通过描绘花朝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开头的“绰约瑶台第一仙”既突出了仙女的美丽,也引出了花朝的主题。整首诗在描绘花卉的丰富多彩的同时,融入了对西王母的敬仰,对长寿的期盼,以及对团圆的渴望。

诗中“千红万紫合推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百花争艳的场景,令人感受到春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总把月娥呼作姊”一句,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对美的追求,给人一种温暖的情感共鸣。最后,寄出喜字的小叠红笺,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展现了一种温馨而友好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显示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绰约瑶台第一仙:描述仙女的美丽,引入诗的主题。
    2. 生朝早占百花先:描绘花朝节的早晨,仙女抢先占卜花开。
    3. 西母爱怜亲赐酒:西王母的呵护与祝福,象征长寿。
    4. 千红万紫合推班:百花竞相开放,生机勃勃。
    5. 总把月娥呼作姊:与月亮相呼应,强调美好的情感。
    6. 欢喜。今年添得一回圆:表达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7. 小叠红笺书喜字:用红笺传递喜讯,体现对友人的关怀。
    8. 封寄。梅兄矾弟可同看:邀请友人共享这一份喜悦,增添了人情味。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红万紫”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月亮比作姐妹,增添了情感的温暖。
    • 排比:表达花的多样性与美丽,增强了视觉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花朝节,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瑶台:象征美丽与神秘,代表仙女的居所。
  • 百花: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西母:象征长寿与祝福。
  • 月娥: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温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定风波 其四 花朝前一日作》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樊增祥
    • D. 白居易
  2. 诗中“千红万紫合推班”主要描绘了哪种场景?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花卉
    • C. 夏天的绿树
    • D. 冬天的雪景
  3. 诗中提到的“西母”是指哪个神话人物?

    • A. 嫦娥
    • B. 西王母
    • C. 观音
    • D. 土地公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比较樊增祥的《定风波 其四 花朝前一日作》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侧重于对春天与友情的描绘,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酒的寄情,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导》
  • 《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