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宋宣献公挽词三首》
作者:欧阳修
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
清名畏杨绾,故事问胡公。
物议垂为相,风流顿已穷。
仁言博哉利,献替有遗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宋宣献公的怀念。他在朝廷中受到重视,文采出众,影响深远。他的清白名声让人钦佩,许多人询问他的事迹。人们议论他作为宰相的表现,但他的风采似乎已然不再。即使他曾提出仁义之言,但在权力的更替中,他的忠诚和贡献却被遗忘。
注释:
- 望系:期待、希望与朝廷的联系。
- 文推:指文学才能受到推崇。
- 清名:高尚的名声。
- 杨绾:指历史上清白的名士,具有象征意义。
- 胡公:指胡瑗,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 物议:人们的议论。
- 风流:风采、风范。
- 仁言:仁义的言辞。
- 献替:指忠诚的奉献和替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主张古文运动,强调文辞的简洁和明了。
创作背景:
《宋宣献公挽词三首》作于欧阳修为宋宣献公的去世而作,以表达对其的哀悼和对其政治生涯的反思,展示了当时政治的复杂与人事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凝聚了欧阳修对宋宣献公的深切怀念,表面上看似对一位已故官员的哀悼,实际上却折射出对政治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宣献公所代表的清白与忠诚的回忆,揭示了当时朝廷内外的复杂关系和人事的变迁。作者在字句间流露出的哀伤与惋惜,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个体命运的渺小。尤其是“风流顿已穷”一句,既是对宣献公风采的叹息,也暗含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望系朝廷重:表达对朝廷重视的期待。
- 文推天下工:说明宣献公在文学上的成就。
- 清名畏杨绾:宣献公的清白名声让后人敬畏。
- 故事问胡公:人们对他的事迹进行询问,像对待胡公一样。
- 物议垂为相:人们对他做宰相的评价。
- 风流顿已穷:他的风采似乎已经不复存在。
- 仁言博哉利:他曾提倡仁义之言,有利于国家。
- 献替有遗忠:他的忠诚与奉献在历史中被遗忘。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名畏杨绾,故事问胡公”,展示了对称的美感。
- 比喻:通过“风流”来比喻一个人的风采与气质。
-
主题思想:
- 主题围绕忠诚与清白,表达了对理想政治人物的追思,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失望。
意象分析:
- 朝廷:象征权力与政治中心。
- 名声:象征个人道德与社会评价。
- 仁义:代表理想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的字是什么? A) 永叔
B) 子文
C) 子安 -
“风流顿已穷”是指什么? A) 宣献公的风采消失
B) 宣献公的官职升迁
C) 宣献公的财富增加 -
诗中提到的“杨绾”象征什么? A) 忍耐
B) 清白与正直
C) 权力与财富
答案:
- A) 永叔
- A) 宣献公的风采消失
- B) 清白与正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词风格比较:
- 欧阳修的风格偏向于沉稳与深沉,常反映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苏轼则更为豪放,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欧阳修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