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郊桑柘稀,秋色晓依依。
野烧侵河断,山鸦向日飞。
行歌采樵去,荷锸刈田归。
秫酒家家熟,相邀白竹扉。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郊外,桑树和柘树稀疏,清晨的秋色显得格外温柔。
野外的火烧过后,河流被烧断了,山中的乌鸦朝着阳光飞去。
人们在路上唱着歌,去采集柴火,提着锄头回家收割田里的庄稼。
每家每户的秫酒都已经酿好,邻里相邀,推开白竹的门扉。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郊:寒冷的郊外。
-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代常作为农田的界树。
- 晓依依:晨曦中的秋色显得柔和依恋。
- 野烧:指野外的火灾,可能是人为的。
- 山鸦:山中的乌鸦。
- 向日飞:朝着阳光方向飞去。
- 行歌:边走边唱歌。
- 荷锸:提着锄头。
- 刈田:收割田里的庄稼。
- 秫酒:用粟米酿制的酒。
- 白竹扉:用白竹做成的门。
典故解析:
- 诗中涉及的“秋色”与“秫酒”常常在古典诗词中象征丰收与秋天的成熟,寓意着农事的繁忙与生活的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诗词、散文、文学批评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尤其以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著称。
创作背景: 《秋郊晓行》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农忙时节,反映了农民在秋季收获的忙碌场景和乡村的宁静生活。诗人在自然景色中观察生活,表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秋郊晓行》是一首描绘秋季乡村晨景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们生活的和谐美。开篇的“寒郊桑柘稀”描绘出一幅冷清的秋郊图,桑树和柘树的稀疏,暗示着秋天的来临与生机的减退。而“秋色晓依依”则传达出晨曦中秋天的柔和,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接下来两句“野烧侵河断,山鸦向日飞”,描绘了因野火而导致的河流被烧断的景象,山鸦朝着阳光飞去的画面,给人一种自由与奔放的感受。
在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热闹的乡村图景:“行歌采樵去,荷锸刈田归。”人们在忙碌中还不忘唱歌,显示出农民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秫酒家家熟,相邀白竹扉”,则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家家户户的秫酒已经酿成,邻里之间相互邀请,展现出温暖的人情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和农民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秋景,寓意着丰收的喜悦与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郊桑柘稀:寒冷的郊外,桑树和柘树变得稀少,暗示秋季的来临。
- 秋色晓依依:清晨的秋色显得柔和而依恋,展现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野烧侵河断:野外的火灾使得河流被烧断,增加了自然的凶险感。
- 山鸦向日飞:山中的乌鸦朝阳而飞,象征着希望与自由。
- 行歌采樵去:人们在路上边走边唱,表现了劳动的快乐。
- 荷锸刈田归:提着锄头回家收割,描绘出农忙的情景。
- 秫酒家家熟:每家每户的秫酒已经酿好,体现了丰收的喜悦。
- 相邀白竹扉:邻里之间相互邀请,推开竹门,展现热情的人际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色”比喻自然的美与生命的变化。
- 拟人:山鸦“向日飞”,赋予了自然生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行歌采樵去,荷锸刈田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表现了人们在丰收季节的忙碌与快乐,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乡土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郊: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 秋色:代表成熟与丰收,也隐含着生命的流逝。
- 山鸦:象征自由与希望。
- 秫酒:代表丰收的喜悦与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郊桑柘稀”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 A. 温暖的春天
- B. 寒冷的秋天
- C. 炎热的夏天
-
“行歌采樵去”中的“行歌”指的是什么?
- A. 边走边唱歌
- B. 写诗唱歌
- C. 劳动后休息
-
诗中提到的“秫酒”是用什么酿造的?
- A. 水稻
- B. 粟米
- C. 小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秋郊晓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们的生活,但前者更侧重于描绘秋季的繁忙,而后者则强调山中的宁静与孤寂。两者在意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出乡村的生机与劳动,后者则体现出隐居者的淡泊与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欧阳修诗文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