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八九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

时间: 2025-01-01 16:09:38

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

翠凤旧依山硉兀,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咏雨蒙。

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
翠凤旧依山硉兀,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咏雨蒙。
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

白话文翻译:

我如今再也没有梦见周公,反而喜悦于秋天来到故宫。
翠凤依旧栖息在巍峨的山上,清泉与世间长久交融。
至今游人还在感伤离别的黍子(指故乡),故国的书生吟咏着细雨蒙蒙。
酒牛未至,乌鸟已散,白杨树下无数的晚风呼号。

注释: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后世常以其名指代高尚的品德或理想的统治者。
  • 翠凤:这里指代一种美丽的鸟,象征着高贵和自由。
  • 黍:一种谷物,常用来象征故乡和离别的悲伤。
  • 牛酒:古代宴请的饮食,象征着欢聚和丰盛。
  • 乌鸟:指代鸟类,常与悲伤和离别相关联。
  • 白杨:指白杨树,象征孤独与凄凉的情感。

典故解析: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后世常将其视为理想的贤人。诗中提到的“秋来过故宫”暗示着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与故国的变迁。此外,诗中提到的“清泉长与世穷通”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题材。

创作背景:
《周公庙》写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与感伤。诗中不仅融入了对历史名人的追思,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友谊和乡愁的深刻领悟。

诗歌鉴赏:

苏轼的《周公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思索。整首诗通过对周公的追忆,引入对故宫的回忆,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开头两句通过“梦周公”和“秋来过故宫”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理想的破灭。诗人在这里以梦为引,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

“翠凤旧依山硉兀,清泉长与世穷通。”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静谧,也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接下来的“至今游客伤离黍”,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最后两句则以“牛酒不来”和“白杨无数暮号风”结束,情景交融,突显了孤独和无尽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故国的感慨,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而又深情的氛围,体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豁达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吾今那复梦周公:我现在再也没有梦见周公了,表明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
  2. 尚喜秋来过故宫:然而我却欣喜于秋天的到来,意味着对生活的某种接受和感悟。
  3. 翠凤旧依山硉兀:翠凤仍依在高耸的山上,象征着永恒与宁静。
  4. 清泉长与世穷通:清泉与世间长久相通,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5. 至今游客伤离黍:如今的游客仍在感叹与故乡的离别,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6. 故国诸生咏雨蒙:故国的学子在吟咏细雨,带有浓厚的乡愁。
  7. 牛酒不来乌鸟散:酒席未至,乌鸟已散,象征聚散无常。
  8. 白杨无数暮号风:白杨树下无数的晚风呼号,传递了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翠凤”“清泉”等形象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 拟人:如“白杨无数暮号风”,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故国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深情。诗人通过对周公的追忆与对故宫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的失落与对现实的接受,展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文人对于时间、友情和乡愁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公:象征理想与高尚的品德。
  • 翠凤:象征自由与高贵。
  • 清泉:象征生命与自然的长久联系。
  • 黍:象征故乡与离别的伤感。
  • 牛酒:象征欢聚与丰盛的生活。
  • 白杨:象征孤独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周公”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处景点
    C. 一种动物

  2. “翠凤旧依山硉兀”中“翠凤”象征着: A. 悲伤
    B. 自由与高贵
    C. 忧愁

  3. “牛酒不来乌鸟散”表达了: A. 欢聚的场景
    B. 失落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周公庙》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对故乡与历史的怀念,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放与洒脱。两者通过不同的情感与意象,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苏轼传》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