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22:33:47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

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
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

白话文翻译:

万树丛林如同锁住的云龙,天上只留给戴公一片蓝天。
在山中迷失了方向,人在瀼水的西边与东边之间徘徊。
田间的荠麦还残留着春雪,樱桃在晚风中纷纷落下。
回到城中却不记得路,醉卧途中迷失在梦境里。

注释:

  • 万木:指许多树木。
  • 锁云龙:比喻树木如同锁住了云雾,形象生动。
  • 天留与戴公:指天上留给戴公(戴叔伦)一片空间,寓意独特。
  • 路迷山向背:在山中迷失了方向,难以辨别前后。
  • 人在瀼西东:人在瀼水的西边与东边之间,表明迷茫的状态。
  • 荠麦:一种植物,这里指田间的春季植物。
  • 晚风:指傍晚的风,给人一种季节变迁的感觉。
  • 醉眠中:形容因醉而沉睡,迷失了方向。

典故解析:

  • 戴公:指戴叔伦,唐代诗人,以诗名传世。苏轼在此提及,表明自己对其的敬仰。
  • 春雪:象征着春天的残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清新,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是苏轼在游览山水时的灵感之作,反映他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思考,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山中游历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用“万木锁云龙”展现出苍翠的山林与云雾缭绕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捕捉了大自然的壮美。而“天留与戴公”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前辈诗人的敬意。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表现出在山中迷失的无助与孤独感。“路迷山向背”,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与不确定。而“人在瀼西东”则突出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的无奈。此时,诗人的内心感受与外在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最后两句“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之美,春雪与樱桃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结尾“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则以一种轻松而又迷离的态度,传达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木锁云龙:万树如同锁住了云龙,描绘了密林的壮观。
  2. 天留与戴公:天上留给戴公一片空间,表达对戴叔伦的敬仰。
  3. 路迷山向背:在山中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的心境。
  4. 人在瀼西东:人在瀼水的两边游走,反映出不知所措的状态。
  5. 荠麦馀春雪:残留的春雪与荠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6. 樱桃落晚风:晚风中樱桃落下,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7. 入城都不记:回到城中却忘记了路,表现出失落感。
  8. 归路醉眠中:醉卧途中迷失在梦境,传达出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木锁云龙”,形象地比喻树木的生动景象。
  • 对仗:如“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平衡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木:象征生命的繁茂与自然的力量。
  • 云龙:代表变化多端的自然与不可捉摸的命运。
  • 春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樱桃:代表美好与短暂,增添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木锁云龙”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自然的壮美
    • C. 人生的迷茫
  2. 诗中提到的“荠麦”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果实
  3. “入城都不记”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 A. 兴奋
    • B. 失落
    • C.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抒发。
  • 王维《鹿柴》:描绘山水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