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澉浦金粟寺二首 曹勋 〔宋代〕
入门不见佛,已悟本无相。 若为是真求,沙界等寻丈。 欣蓬两禅老,妙悟灭心想。 行当求所求,筏喻不言桨。
白话文翻译:
进入寺门不见佛像,已经领悟到佛本无形象。 如果真的追求佛法,整个世界也不过一寻之宽。 欣喜地遇到两位禅师,他们的妙悟能灭除心中的杂念。 行走时应当追求所追求的,用筏喻示,无需言语解释。
注释:
- 入门不见佛:指进入寺院,没有看到具体的佛像,暗示佛法的无相本质。
- 本无相:佛教术语,指佛法的本质是无形的,超越形象。
- 沙界:指整个世界,佛教中常用“沙界”来比喻广大无边的世界。
- 寻丈: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为八尺,一丈为十尺,这里用以比喻极小的空间。
- 欣蓬:欣喜地遇到。
- 禅老:指禅师,年长的修行者。
- 妙悟:深刻的领悟。
- 灭心想:消除心中的杂念。
- 筏喻:佛教中的一个比喻,用筏子渡河后不需要带着筏子,比喻达到目的后不需要执着于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诗是他在访问澉浦金粟寺时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访问澉浦金粟寺时的感悟之作。通过描述在寺中的体验,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金粟寺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首句“入门不见佛,已悟本无相”直接点明了佛法的无相本质,表明诗人已经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不在于形象,而在于内心的领悟。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禅师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修行和领悟的重要性。最后一句“行当求所求,筏喻不言桨”用佛教的筏喻来比喻修行,表达了达到目的后不需要执着于手段的智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门不见佛,已悟本无相”:诗人进入寺院,没有看到具体的佛像,这让他领悟到佛法的无相本质。
- “若为是真求,沙界等寻丈”:如果真的追求佛法,整个世界也不过一寻之宽,强调了佛法的广大无边和追求的艰难。
- “欣蓬两禅老,妙悟灭心想”:诗人欣喜地遇到两位禅师,他们的妙悟能灭除心中的杂念,表达了禅修的深刻体验。
- “行当求所求,筏喻不言桨”:行走时应当追求所追求的,用筏喻示,无需言语解释,强调了达到目的后不需要执着于手段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沙界等寻丈”和“筏喻”等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佛法的广大无边和达到目的后的智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入门不见佛”与“已悟本无相”,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禅修生活的向往。通过描述在寺中的体验,诗人强调了佛法的无相本质和内心的修行的重要性,以及达到目的后不需要执着于手段的智慧。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入门不见佛”、“沙界”、“禅老”、“妙悟”、“筏喻”等,这些词汇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禅修生活的向往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入门不见佛”暗示了什么? A. 佛法的无相本质 B. 佛法的形象 C. 佛法的广大无边 答案:A
-
“沙界等寻丈”中的“沙界”指的是什么? A. 极小的空间 B. 整个世界 C. 佛法的广大无边 答案:B
-
“筏喻”在诗中比喻什么? A. 佛法的无相本质 B. 达到目的后的智慧 C. 佛法的形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曹勋的《题澉浦金粟寺二首》: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曹勋的《题澉浦金粟寺二首》: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佛教文化辞典》:详细解释了诗中涉及的佛教术语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