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钗 其二 怅别》
时间: 2025-01-19 21:52: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分钗 其二 怅别
作者: 丁澎 〔清代〕
人轻别,愁如结。
长亭遥挂青楼月。
漫凝眸,付东流。
水逐桃花,风送郎舟。
悠。悠。
眉长斗,腰初瘦。
黄昏正是愁时候。
意难留,恨无休。
雨打风筝,泪滴香篝。
收。收。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们轻易地别离,心中的愁苦就像纠结的丝线。
长亭远处挂着青楼的月影。
我漫无目的地凝视,眼泪随着东流的水而去。
水流逐着桃花,风送走了我的郎舟。
悠然啊,悠然。
眉头愁苦,腰身渐瘦。
黄昏正是愁苦的时刻。
情难以留住,恨意无休无止。
雨打着风筝,泪水滴落在香篝上。
收拾心情,收拾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轻别: 轻易的分别。
- 愁如结: 愁苦像打结一样,形容心情的复杂。
- 青楼月: 指青楼上的月亮,暗示离别的孤寂与愁苦。
- 漫凝眸: 随意地凝视,表达无所适从的心情。
- 水逐桃花: 水流带走桃花,象征离别与流逝。
- 黄昏: 傍晚时分,常被用来渲染愁苦的氛围。
- 泪滴香篝: 香篝是用香料制作的篝火,泪水落在上面,喻意感伤。
典故解析:
本诗采用了“桃花”、“青楼”等意象,桃花常象征美好的爱情与春天,而青楼则常与离愁别绪相联系。诗中的离别情景与古代文人的伤感情怀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蕴含浓厚的感情,擅长抒情诗。其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
《惜分钗》系列诗作是丁澎在经历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对爱情和离别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惜分钗 其二 怅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满腔的愁苦。开篇以“人轻别,愁如结”点出主题,简单而有力,瞬间引发读者的共鸣。长亭与青楼月的意象交织,象征着离愁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受到一种遥远的情感联系。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用“漫凝眸,付东流”的意象,描绘了目送亲人离开的情景,水流与桃花的结合,既有自然的美感,又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悠。悠。”则增添了一种无尽的惆怅,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思念的情愫在心中弥漫。
“眉长斗,腰初瘦”,通过自我描写,展现了离别后的情感变化,愁苦使得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压迫。“黄昏正是愁时候”一句,点明了时空的背景,黄昏的意象加强了孤独与哀伤的氛围。最终,雨打风筝与泪滴香篝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情感的痛苦与无奈,诗人在离别中的眼泪,化作了对往昔的追忆。
整首诗在情感的层次上表现得极为细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反映,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轻别,愁如结。”:离别显得轻松,心中却愁苦重重。
- “长亭遥挂青楼月。”:长亭远方,月光映照青楼,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漫凝眸,付东流。”:随意凝视,眼泪随东流的水而去,象征着无法挽留的情感。
- “水逐桃花,风送郎舟。”:水流带走桃花,风把郎舟送走,暗示离别的无情。
- “悠。悠。”:反复的“悠”字,强调心情的悠长与绵延。
- “眉长斗,腰初瘦。”:愁苦导致身体的变化,眉头皱得长,身材渐瘦。
- “黄昏正是愁时候。”:黄昏时分正是愁苦的最佳时机,情感更加浓烈。
- “意难留,恨无休。”:情感难以留住,恨意却无休止。
- “雨打风筝,泪滴香篝。”:雨打风筝的意象与泪水的滴落,象征着伤心与感伤的深切。
- “收。收。”:最后的收拾心情,似乎在告别过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结,形象而深刻。
- 拟人:水逐桃花,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悠。悠。”的反复,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离别之愁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无奈的恨意,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象征离别的场所,通常与悲伤相连。
- 青楼月:暗示孤独与愁苦的情感。
- 桃花:象征美好的爱情,流逝的情感。
- 黄昏:代表愁苦的时刻,增强了情感的氛围。
- 风筝:象征自由与无奈,雨打风筝则表现了感伤。
- 香篝:代表温馨与伤感的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惜分钗 其二 怅别》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诗中“黄昏正是愁时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D. 安静 -
“水逐桃花,风送郎舟”中的“郎舟”指的是什么?
A. 船
B. 农具
C. 马
D. 房屋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离别的伤感。
- 《长恨歌》:白居易的诗,描绘爱情与离别的故事。
诗词对比:
- 丁澎 vs. 白居易:
丁澎的《惜分钗》侧重于个人情感,细腻入微;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则通过叙事,展现爱情与离别的宏大背景,情感上更为历史。两者都反映了离别的痛苦,但表现手法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