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瓶笙 黄庚 〔宋代〕
热中竟日自煎烹,音节都从一气生。 缓缓煮汤方蟹眼,微微聒耳忽蝇声。 频惊清梦愁无寐,似诉羁情叹不平。 却笑书生那解此,联诗石鼎羡弥明。
白话文翻译:
整天在热中自我煎熬,音节都是从一口气中产生。 慢慢地煮汤,水泡像蟹眼一样,微微的声音像苍蝇一样突然响起。 频繁地惊扰清梦,让人愁苦无法入睡,仿佛在诉说旅途中的情感,叹息不公平。 却嘲笑书生不懂这些,联诗时羡慕弥明。
注释:
- 热中:内心焦躁不安。
- 竟日:整天。
- 煎烹:煎熬。
- 音节:声音的节奏。
- 一气:一口气。
- 蟹眼:形容水泡小而圆。
- 聒耳:声音刺耳。
- 蝇声:苍蝇的嗡嗡声。
- 频惊:频繁地惊扰。
- 清梦:美好的梦境。
- 无寐:无法入睡。
- 羁情:旅途中的情感。
- 不平:不公平。
- 书生:读书人。
- 解:理解。
- 石鼎:古代煮茶的器具。
- 弥明:古代诗人,此处指诗才出众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该诗通过描绘煮汤的声音,隐喻内心的煎熬和旅途中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敏感和才情。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感受到内心的焦躁和外界的喧嚣,通过煮汤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外界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隐喻,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内心世界。首句“热中竟日自煎烹”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而“音节都从一气生”则巧妙地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声音联系起来。中间两句通过对煮汤声音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内心的煎熬和外界的喧嚣。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书生和弥明,表达了诗人对诗才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热中竟日自煎烹”:诗人内心焦躁不安,感觉自己像是在热中煎熬。
- “音节都从一气生”:声音的节奏都是从一口气中产生,暗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声音相互影响。
- “缓缓煮汤方蟹眼”:慢慢地煮汤,水泡像蟹眼一样,形容声音的细微变化。
- “微微聒耳忽蝇声”:微微的声音像苍蝇一样突然响起,形容声音的刺耳和突然。
- “频惊清梦愁无寐”:频繁地惊扰清梦,让人愁苦无法入睡,表达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 “似诉羁情叹不平”:仿佛在诉说旅途中的情感,叹息不公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却笑书生那解此”:嘲笑书生不懂这些,表达对书生的轻蔑。
- “联诗石鼎羡弥明”:联诗时羡慕弥明,表达对诗才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蟹眼”比喻水泡,用“蝇声”比喻声音的细微和突然。
- 拟人:将声音拟人化,如“似诉羁情叹不平”。
- 对比:通过对比书生和弥明,表达对诗才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煮汤的声音,隐喻内心的煎熬和旅途中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诗才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蟹眼:形容水泡小而圆,象征细微的变化。
- 蝇声:形容声音的细微和突然,象征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蟹眼”比喻的是什么? A. 水泡 B. 声音 C. 梦境 D. 情感
- 诗中“蝇声”比喻的是什么? A. 水泡 B. 声音 C. 梦境 D. 情感
- 诗中“弥明”指的是什么? A. 书生 B. 诗人 C. 声音 D. 情感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 杜甫《旅夜书怀》: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夜景,表达对现实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黄庚《瓶笙》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但黄庚的诗更注重内心的煎熬和外界的喧嚣,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庚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作的详细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