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侬久离怖畏,佛亦生欢喜。
却看丈六身,僬侥国人尔。
白话文翻译:
我长久以来离开故乡,心中感到恐惧和忧虑,连佛也显得欢喜。
然而再回头看,那高大的佛像,似乎是个瘦弱的国人罢了。
注释:
- 侬:我,地方方言用法。
- 久离:长久的离开。
- 怖畏:害怕、恐惧。
- 佛:指佛像,这里引申为佛教的信仰。
- 丈六身:指佛像的高大身躯,丈六是形容身高的单位。
- 僬侥:形容瘦弱、消瘦。
- 国人尔:指本国的人,含有自嘲意味。
典故解析:
“丈六身”是佛教中对释迦牟尼的形象描绘,象征着高大和庄严。古代文学中常用佛像来表达一种超然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而“僬侥国人”则暗示一种对故乡人们的感慨,可能是对人情冷漠或生活困苦的隐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峻采,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人生、自然的思考,风格上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因离乡背井而感到孤独与恐惧,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南山感旧 其七》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开篇即以“侬久离怖畏”引入,突显了长时间离开故乡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暗示离开带来的孤独和彷徨。
接下来提到“佛亦生欢喜”,这是对信仰的一种反思,似乎在说即使是超然的佛教也无法改变世人的苦难。这一对比加强了诗中情感的深度,使得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更加明显。
最后一句“却看丈六身,僬侥国人尔”,通过对佛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人的关注与关怀。丈六身的高大与僬侥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心中对理想与现实的叹息。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浓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侬久离怖畏”:表达了离乡久远后的恐惧,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助。
- “佛亦生欢喜”:佛的欢喜似乎在讽刺人间的苦难,暗含对人世的无奈。
- “却看丈六身”:强调了对佛的崇敬,象征着一种希望和安慰。
- “僬侥国人尔”:将佛的庄严与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生活的艰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像比作一种理想,反映出对现实的失望。
- 对比:丈六身的高大与国人的瘦弱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离乡、对佛的思考,探讨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间差距的感伤。
意象分析:
- 故乡:象征着归属、温暖与人情。
- 佛像:象征信仰、理想与超然。
- 瘦弱的人: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侬”指代的是谁? A. 我
B. 你
C. 他 -
“丈六身”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高大庄严的佛像
B. 瘦弱的人
C. 生活的艰辛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喜
B. 感伤与怀念
C. 怒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刘克庄的《南山感旧 其七》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个人情怀的抒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背景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