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登封的感慨。登封的事情已经很久了,那座大碑在风雨中早已损坏。灵坛早已失去光彩,古老的树木成为了支撑的柱子。山峰在这里就到尽头了,只有苍翠的石头,没有一寸土地。向下俯视,万丈高的山崖让我感到悲伤与辛酸,心中只有狂乱的思绪。
注释
- 登封:指中国河南省的登封市,因其有著名的嵩山而闻名。
- 大碑:指古代的碑刻,可能是记录历史或重要事件的石碑。
- 灵坛:指祭祀的场所,古时祭祀用的坛子。
- 销秃:形容灵坛因时间久远而光秃,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生机。
- 苍石:指自然界中的石头,暗示岁月的沧桑。
- 万仞高:形容山的高度,万仞是古代对高度的夸张说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登封,反映了作者对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辉煌逐渐消逝,留下的只有沧桑的遗迹,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封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传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开头两句“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失落之感。大碑的毁坏象征着历史的消逝,灵坛的荒废则暗示着宗教文化的衰退。接下来的“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荒凉,山的高耸与土地的贫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则引发读者的共鸣,俯视高崖的孤独感与悲伤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时间无情、历史沧桑的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封事已遥”:遥远的登封,暗示时间的流逝。
- “大碑摧风雨”:历史的痕迹随着风雨的侵蚀而消逝。
- “灵坛久销秃”:灵坛早已失去生机,反映宗教文化的衰退。
- “古木中梁柱”:古木成了支撑,象征着历史的残缺。
- “峰峦至此尽”:山峰在此处结束,暗示历史的尽头。
- “苍石无寸土”:只有苍石存在,意味着荒凉与贫瘠。
- “俯视万仞高”:高耸的山崖令人感到渺小与孤独。
- “悲辛但狂顾”:悲伤与辛酸交织,心中充满狂乱的思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大碑摧风雨”和“灵坛久销秃”,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大碑、灵坛象征历史与文化,苍石象征自然的永恒。
- 夸张:使用“万仞高”来强调山的高度,增强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登封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感叹,展现了人对时间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碑:象征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象征。
- 灵坛:代表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
- 苍石: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
- 万仞高:代表人类的孤独与面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登封事已遥”中的“遥”是什么意思? A. 遙远 B. 近 C. 昂贵 D. 重要
- “灵坛久销秃”一句中,“销秃”指什么? A. 变得光滑 B. 变得光秃 C. 变得湿润 D. 变得繁茂
- 诗中“万仞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孤独 C. 快乐 D. 厌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辙的《登封十首》与杜甫的《望岳》均描写了山的壮丽与历史的悠久,但苏辙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对历史的感叹,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联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选》
以上内容为《登嵩山十首 登封坛》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