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竹轩》
时间: 2025-01-01 16:03: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轩离纷华,惟有一丛竹。
纤梢起余寒,紫笋散轻馥。
擢干春雨余,挺节秋霜足。
不知岁时改,守此娟娟绿。
上有吟风蝉,空腹未尝食。
翦伐非所辞,不受尘土辱。
白话文翻译:
这间幽静的竹轩远离了繁华的世界,只剩下一丛竹子。细长的竹梢上仍然带着余寒,紫色的竹笋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新雨过后,竹子挺立着,经过秋霜的洗礼,依旧坚挺。它不知道季节的变迁,始终保持着这份清幽的绿色。竹子上有吟唱的蝉鸣,但它们食不果腹。竹子并不害怕被砍伐,它不愿意沾染尘世的污秽。
注释:
- 幽轩:幽静的竹子居所。
- 纷华:繁华的景象。
- 纤梢:细长的竹枝。
- 紫笋:紫色的竹笋。
- 擢干:竹子挺立,生长向上。
- 挺节:竹子的节节分明,象征坚韧。
- 娟娟绿:形容竹子的绿色清新。
- 吟风蝉:吟唱的蝉。
- 翦伐:砍伐。
- 尘土辱:沾染世俗的污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广泛的诗文创作而闻名,尤其在散文和诗歌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常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竹轩》写于苏辙在任职期间的闲暇时光,反映了他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表现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其象征的高洁品质。
诗歌鉴赏:
苏辙的《竹轩》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幽轩离纷华”便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诗人选择在竹轩中隐居,远离繁华,展现了他对喧嚣世界的厌倦。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细致的观察,将竹子的形态与环境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竹子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坚韧与清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生动,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纤梢”、“紫笋”、“春雨”、“秋霜”等,既表现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又暗含了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轮回。特别是“守此娟娟绿”,不仅强调了竹子的常绿特性,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与向往。
在结尾,“翦伐非所辞,不受尘土辱”则是诗人内心的坚定,无论外界如何变迁,竹子始终保留着自身的高洁与独立。这种精神不仅反映在竹子上,也映射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轩离纷华:描绘了竹轩的环境,远离繁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惟有一丛竹:强调了竹子是此处唯一的陪伴,突显竹子的孤独与坚韧。
- 纤梢起余寒:描绘竹子的细长竹梢,虽有寒意但仍生机勃勃。
- 紫笋散轻馥:描写紫色竹笋的香气,体现了自然的芬芳。
- 擢干春雨余:表现竹子在春雨后依然挺立,象征生机。
- 挺节秋霜足:竹子在秋霜中仍显坚韧,象征着持久的生命力。
- 不知岁时改:竹子对季节变迁的无知,反映一种淡泊的态度。
- 守此娟娟绿:持续保持绿色,象征着纯洁与生命的延续。
- 上有吟风蝉:描绘竹子上有蝉鸣,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空腹未尝食:蝉鸣虽在,却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暗藏一丝忧伤。
- 翦伐非所辞:竹子并不在意被砍伐,表现出无畏与坚定。
- 不受尘土辱:竹子拒绝沾染世俗,强调它的高洁。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象征高洁的品德。
- 拟人: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思想。
- 对仗:如“春雨余”与“秋霜足”,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形态与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与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德,代表清高的志向。
- 春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秋霜:象征磨难与考验,体现坚韧不拔的精神。
- 蝉鸣: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繁华的生活
B. 宁静的自然
C. 热闹的聚会
D. 追求名利 -
“翦伐非所辞”中的“翦伐”指的是什么? A. 砍伐竹子
B. 砍伐树木
C. 剪裁花草
D. 剪刀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竹里馆》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竹里馆》:王维的《竹里馆》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但更多地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象上都使用了竹子,但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