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 七夕》
时间: 2024-09-19 20:5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陌上花 七夕
双星寄语红罗,亭上旧香谁采。
丽句南唐,吹冷半空仙籁。
当时恨与东流去,容易朱颜催改。
庆长生唱出凤箫一曲,闷持罗带。
话前因梦里填桥乌鹊,那见纤云飞盖。
片石支机,还是聘钱难贷。
占丝钿合空相约,孤负西楼人待。
但清秋认取梧桐深院,赋情犹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星传递的信息,红罗衣裳下的旧香气是谁在采摘呢?南唐的美丽诗句在半空中轻轻飘荡,仿佛仙乐在吹奏。往日的怨恨随流水而去,容颜也容易因时间而改变。长生的庆祝中响起了凤箫的乐曲,我却因心情沉闷而握着罗带。梦中提到的桥上乌鹊,何时能见到那轻纱似的云彩?即使有片石支撑,我依然难以偿还聘金。那丝钿合约也只是空中承诺,辜负了在西楼等待的人。唯有在清秋中,我能认出梧桐深院,依旧怀有情感。
注释:
- 双星:指牵牛星和织女星,象征七夕的牛郎织女。
- 红罗:红色的丝绸,常用于描绘美丽的衣物。
- 南唐:指南唐国,因其诗词繁荣而著称。
- 朱颜:美丽的容颜。
- 凤箫:古代一种乐器,象征美好的音乐。
- 乌鹊:传说中负责搭桥的鸟,象征牛郎织女的相会。
- 丝钿合:古代订婚的象征,代表一种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之琦,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常以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陌上花 七夕》创作于清代,正值七夕节日,诗人借助这个传统节日的背景,表达对爱情的思索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来传达这些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七夕这一特殊节日的浪漫氛围。开篇以“双星”引入,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展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象征。接着,诗人以“亭上旧香”描绘了过去的美好回忆,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人心的变迁。尤其是“恨与东流去”的句子,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无奈。
在音乐的描绘中,“凤箫一曲”引出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但随之而来的“闷持罗带”则反映了内心的失落与沉闷,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中提到的“乌鹊”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期待,然而“片石支机”的无奈又使得这个期待显得遥不可及。
最后两句“清秋认取梧桐深院,赋情犹在”,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希冀,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改变,内心的情感依然存在。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歌颂,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与情感保存的思考,展现了周之琦细腻的情感世界与对美好事物的深切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星寄语红罗:双星传递着爱情的讯息,红罗衣裳象征着美丽的爱情。
- 亭上旧香谁采:亭子里的旧香气是谁在采摘,暗示过去的美好回忆。
- 丽句南唐:南唐的美丽诗句,如同仙乐般飘荡。
- 吹冷半空仙籁:在空中轻轻吹奏的音乐,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当时恨与东流去:过去的怨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 容易朱颜催改:容颜容易因时间而改变。
- 庆长生唱出凤箫一曲:长生节日的庆祝声中,凤箫奏响。
- 闷持罗带:心中沉闷,握着罗带,心情复杂。
- 话前因梦里填桥乌鹊:梦中提到乌鹊搭桥,象征美好的期盼。
- 那见纤云飞盖:期待能见到轻纱般的云彩。
- 片石支机:用石头支撑,象征困难与无奈。
- 还是聘钱难贷:即使有支持,依然难以偿还聘金。
- 占丝钿合空相约:承诺只是空中约定,无法实现。
- 孤负西楼人待:辜负了在西楼等待的人。
- 但清秋认取梧桐深院:在清秋中认出深院的梧桐树。
- 赋情犹在:尽管经历了变迁,情感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爱情比作双星的传递,形象生动。
- 对仗:如“庆长生唱出凤箫一曲,闷持罗带”形成对比,展现情感的起伏。
- 拟人:将时间、怨恨等情感赋予了人的特性,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七夕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中的情感细腻而深刻,既有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爱情的期待,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星:象征牛郎织女的爱情。
- 红罗:象征美丽的爱情与时光。
- 凤箫:象征音乐与节日的欢庆。
- 乌鹊:象征爱情的期盼与相聚。
- 梧桐:象征秋天与情感的依旧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双星”指的是哪两颗星?
- A. 北斗星和南斗星
- B. 牛郎星和织女星
- C. 红星和蓝星
- D. 太阳和月亮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凤箫”象征着____。
-
判断题:诗中“当时恨与东流去”表达了对过去怨恨的怀念。(对/错)
答案:
- B
- 音乐与节日的欢庆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比较,周之琦的诗词更注重节日氛围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商隐则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情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