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1 11:21:00

病酒厌厌与睡宜。

珠帘罗幕卷银泥。

风来绿树花含笑,恨入西楼月敛眉。

惊瘦尽,怨归迟。

休将桐叶更题诗。

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酒厌厌与睡宜。
珠帘罗幕卷银泥。
风来绿树花含笑,
恨入西楼月敛眉。
惊瘦尽,怨归迟。
休将桐叶更题诗。
不知桥下无情水,
流到天涯是几时。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酒而厌倦,正好想入睡。
珠帘和罗幕卷起,似乎沾满了银泥。
微风吹来,绿树开花,仿佛在含笑,
可是我的心中却因恨而凝重,西楼的月光也收敛了眉头。
我因忧愁而消瘦,怨念归来又迟。
不要再用桐叶来题诗了。
不知道桥下的无情水,
流到天涯需要多少时光。

注释:

  • 病酒:指因生病而饮酒,心情低落。
  • 珠帘:窗帘,通常用珠子装饰。
  • 罗幕:轻薄的帷幕,通常用于遮挡。
  • 含笑:形容花朵开得娇艳,似乎在微笑。
  • 恨入:形容心中的恨意深重。
  • 月敛眉:形容月亮的光辉变得黯淡,像是皱起了眉头。
  • 桐叶:指用桐树叶子写诗,古代常用此法表达情感。
  • 无情水:比喻流逝的时间或感情,桥下的水不带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楠,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蕴含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诗人遭遇病痛之时,心情孤独且忧伤。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病酒厌厌与睡宜”,直接点出诗人因病痛而生的厌倦情绪,展现出一种愁苦的心境。接下来的描写中,珠帘、罗幕、绿树、花朵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然而在这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恨入西楼月敛眉”一句,利用月亮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月亮的黯淡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后面的“惊瘦尽,怨归迟”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显示出对离散与时流的无奈和怨恨。最后,诗人以“桥下无情水”作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整首词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对比,外在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酒厌厌与睡宜:因生病而饮酒,感到厌倦,正好想睡。
  2. 珠帘罗幕卷银泥:窗帘和帷幕卷起,沾满了银色的泥土,暗示生活的琐碎。
  3. 风来绿树花含笑:微风吹拂,绿树与花朵似乎在微笑,描绘出春日的生机。
  4. 恨入西楼月敛眉:心中的恨意让月亮都显得黯淡,表达了深沉的忧伤。
  5. 惊瘦尽,怨归迟:因忧愁而消瘦,怨恨归来的时间又显得漫长。
  6. 休将桐叶更题诗:不想再用桐叶写诗,表明对写作的厌倦。
  7. 不知桥下无情水:桥下的水流淌不息,暗指时间的无情。
  8. 流到天涯是几时:流到远方的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情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花含笑”,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病酒”和“睡宜”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酒:象征不幸与痛苦。
  • 珠帘、罗幕:代表生活的琐碎与遮挡。
  • 绿树、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西楼、月:象征思念与忧伤。
  • 桥下、无情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珠帘”和“罗幕”分别象征什么?

    • A. 美好时光
    • B. 生活的琐碎
    • C. 诗人的忧伤
    • D. 自然景色
  2. “恨入西楼月敛眉”中“月”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
    • B. 忧伤
    • C. 时间
    • D. 生命
  3. 诗人为什么不想再用桐叶写诗?

    • A. 因为厌倦
    • B. 因为没有灵感
    • C. 因为时间的流逝
    • D. 因为生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水调歌头》:则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更为豁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相关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