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饯春》
时间: 2024-09-19 20:4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饯春
作者: 徐灿 〔清代〕
萍叶将圆,桐华飞了。
雕梁不见乌衣到。
想应春在五侯家,
东风怕拂寒闺草。
归计苕苕,禅心悄悄。
帘前莫问花多少。
试将杯酒饯春愁,
从今别向修蛾绕。
白话文翻译:
浮萍的叶子刚刚变得圆润,桐树的花儿已经飘落。
雕刻精美的梁上看不到乌衣人的身影。
想必春天在五侯的家中,
东风似乎不敢轻易拂动寒闺中的草。
归来的计划淡淡无味,心中禅意静静流淌。
帘子前不要询问花开了多少。
不如拿起杯酒来送别春天的愁苦,
从今往后就不再向那修长的蛾子缠绕。
注释:
- 萍叶:指水面上的浮萍,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桐华:桐树的花,花落暗示春天的流逝。
- 雕梁:精美的建筑梁,象征着高雅的环境。
- 乌衣:乌衣人,指古代江南士人,常以黑衣为标志。
- 五侯家:指权贵之家,暗示春天常常出现在这些地方。
- 寒闺:指女子的内室,象征着温柔而又孤寂的生活。
- 苕苕: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 禅心:指心境宁静,像禅宗一般的淡泊。
- 修蛾:指修长的蛾子,常用于比喻春天的柔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灿,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天的交替之际,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踏莎行 饯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开头的“萍叶将圆,桐华飞了”即通过水面浮萍与桐树花瓣的变化,传达出春天的来临与去去匆匆的感受。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正如“雕梁不见乌衣到”,乌衣人象征着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
“想应春在五侯家,东风怕拂寒闺草”,这里表达了春天在权贵家中的繁华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东风的温柔似乎不敢侵扰那寒冷闺房中的草,暗示着一种温柔的忧伤。诗人在此刻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对春天的无奈与眷恋。
“归计苕苕,禅心悄悄”,在此,诗人用“苕苕”来形容归来的计划淡然无味,而内心的禅意则显得无比宁静,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淡定。接下来的“帘前莫问花多少”则是对花开花落的淡然态度,似乎不再执着于数量的美,而是珍惜眼前的时光。
最后的“试将杯酒饯春愁”,诗人用酒来送别春天的愁苦,似乎在告别春天的同时,也在告别过去的自己。这种情感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寓意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不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萍叶将圆:描绘春天的气息,浮萍的叶子逐渐长成,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桐华飞了:桐树的花已经凋谢,暗示春天的短暂与流逝。
- 雕梁不见乌衣到:高雅的建筑上不再有乌衣人的身影,表现出昔日繁华的消逝。
- 想应春在五侯家:春天似乎在权贵之家中繁盛,反映出社会的等级与不平等。
- 东风怕拂寒闺草:东风不敢轻易拂动寒闺中的草,表达出一种温柔的忧虑。
- 归计苕苕:归来的计划如浮萍般飘渺,隐喻心中无所依靠的失落感。
- 禅心悄悄:心中禅意静默流淌,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 帘前莫问花多少:不再追问花的数量,显现出对时光的淡然态度。
- 试将杯酒饯春愁:用酒来送别春天的烦恼,展现出对生活的感慨。
- 从今别向修蛾绕:告别春天,暗示未来的变化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浮萍、桐花相联系,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东风“怕拂”,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归计苕苕,禅心悄悄”,形成音律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萍叶: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春天的到来。
- 桐华: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乌衣:代表着昔日的繁华与消逝。
- 寒闺草:象征着柔弱与孤独。
- 杯酒:象征着对生活的感怀与释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桐华”指的是什么?
- A. 桐树的叶子
- B. 桐树的花
- C. 桐树的果实
-
填空题:诗中提到“东风怕拂寒闺草”,这句中的“东风”象征着____。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奈与眷恋。 (对/错)
答案:
- B
- 春天的温暖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徐灿的《踏莎行 饯春》在春天的描写中,前者更多呈现出战乱的忧愁,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