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3:01:58

麦垄青青菜垄黄。

野棠花满路、日初长。

谁家女伴斗新妆。

蜂来往,刺得口脂香。

三五映垂杨。

见人还却步、背方塘。

小姑不解断人肠。

看花落,又看浴鸳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其一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麦垄青青菜垄黄。
野棠花满路日初长。
谁家女伴斗新妆。
蜂来往,刺得口脂香。
三五映垂杨。
见人还却步背方塘。
小姑不解断人肠。
看花落,又看浴鸳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麦田一片青翠,菜地则是金黄的颜色。路旁的野棠花盛开,正值日头渐长之时。街上有谁家的女儿在争妆打扮,蜜蜂在花间飞舞,唇上沾染着蜂蜜的芳香。几个人在垂杨树下聚会,见到人后又退回到塘边。小姑娘不懂得那种离别的愁苦,静静地看着花瓣飘落,又看着江中的鸳鸯嬉戏。


注释:

  • 麦垄:指的是麦田的垄沟,形容麦子的生长状态。
  • 青青:形容颜色鲜绿,生机盎然。
  • 菜垄:指的是种植蔬菜的地块。
  • 野棠花:指的是无主的野生棠花,象征自然的美丽。
  • 斗新妆:形容女子们争相打扮。
  • 口脂香:形容蜜蜂所带来的甜美芬芳。
  • 三五映垂杨:描绘人们在垂杨树下聚会的情景。
  • 小姑:指年轻的姑娘,代表纯真的少女。
  • 断人肠:形容离别时的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50-约1710),字懋愚,号竹隐,清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田园风光和人情世态为题材,注重生活细节的刻画。

创作背景:

这首《小重山 其一》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季,诗人通过描绘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小重山 其一》以清新的田园风光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首联“麦垄青青菜垄黄”通过颜色的对比,生动描绘了春日农村的景象,象征着丰收的希望与生机。接着,诗人以“野棠花满路日初长”引入道旁的花朵,传递出春天的气息与温暖的阳光,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中间两句“谁家女伴斗新妆”,则转向了人情世态,表现了年轻女子们在春日的欢快与活泼。诗人用“蜂来往,刺得口脂香”的描写,生动传达了春日的甜美气息,仿佛可以听到蜂蜜的香味。

后半部分的“三五映垂杨”,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描绘人们聚会的情景时,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亲密。然而,随着“小姑不解断人肠”,诗人又引入了离别的愁苦,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感伤。整首诗在轻快的氛围中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麦垄青青菜垄黄:描绘出春天田野的生机,绿色的麦田与金黄的菜地形成鲜明对比。
  2. 野棠花满路日初长:路边的野棠花盛开,随着日子渐长,春意盎然。
  3. 谁家女伴斗新妆:年轻女子们在争相打扮,表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4. 蜂来往,刺得口脂香:蜜蜂在花间飞舞,带来甜美的气息,象征春天的丰饶。
  5. 三五映垂杨:几个人在垂杨树下聚会,渲染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6. 见人还却步背方塘:人们见面时的犹豫,暗示着人际之间的复杂情感。
  7. 小姑不解断人肠:年轻姑娘不懂得离别的痛苦,反映了纯真的一面。
  8. 看花落,又看浴鸳鸯:观察花瓣飘落与鸳鸯嬉戏,寓意着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颜色与气息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美丽。
  • 对仗:如“青青”和“黄”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蜜蜂的活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田园风光为背景,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生命的美好与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麦垄:象征丰收与希望。
  2. 野棠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3. 蜂蜜:象征甜美与生活的富足。
  4. 垂杨:象征温柔与亲密的人际关系。
  5.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田野颜色分别是: A. 绿色和蓝色
    B. 绿色和黄色
    C. 黄色和白色

  2. “小姑不解断人肠”中的“小姑”指的是:
    A. 年轻的男孩
    B. 年轻的姑娘
    C. 中年妇女

  3. 诗中提到的蜜蜂代表了什么?
    A. 离别的愁苦
    B. 生机与甜美
    C. 生命的无常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江南春》-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雨水对自然的滋润与生命的延续。
  • 《江南春》: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与温暖的人情,与《小重山 其一》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意象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毛奇龄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