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渴蝉呜中夜,木叶凝无风。
襟苧不加带,犹如被蒙茸。
三庚信可畏,一扇曾何功。
安得解民愠,苍梧理古桐。
白话文翻译:
在中夜时分,渴望鸣叫的蝉声在耳畔回响,树叶静止不动,似乎没有一丝风。衣襟上没有系带,就像被厚厚的绒毛覆盖。炎热的三庚天令人畏惧,哪怕一扇扇门也无济于事。如何才能减轻民众的愤懑,苍梧山上古老的梧桐树又能做些什么呢?
注释:
- 渴蝉:形容蝉因干渴而鸣,表达炎热的气候。
- 木叶凝无风:树叶静止,显示出酷热的环境。
- 苧:指苧麻,古代用于制作衣物的植物。
- 三庚:古代农历中表示炎热的时节,通常指三十天的热天。
- 苍梧: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寓意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26年),字方回,号湘山,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及诗人。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敏锐感受。
创作背景:
《暑夜》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盛夏,气候炎热,作者借助对酷暑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诗歌鉴赏:
《暑夜》是一首充满夏日炎炎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大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虑。开篇“渴蝉呜中夜”,用蝉的鸣叫传递出一种无奈和渴望,同时也渲染出酷暑的氛围。紧接着“木叶凝无风”,以静止的树叶反衬出周围的压抑感,似乎连空气都被热气凝固了。
“襟苧不加带,犹如被蒙茸”,诗人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这种热夜中的窘迫状态,衣襟没有系带,显得更加无助和被动。而“三庚信可畏,一扇曾何功”,则表达了对酷热的无奈与对人力的叹息,显示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无能为力。
最后两句“安得解民愠,苍梧理古桐”则是诗人的愁思与关怀,渴望通过古老的自然之力来解救众生的困厄。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对自然的崇敬。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又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夏季酷暑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渴蝉呜中夜:通过蝉的鸣叫引入,表现出夜晚的炎热与渴望。
- 木叶凝无风:静止的树叶体现出环境的压抑,进一步渲染出酷暑的氛围。
- 襟苧不加带:衣物的窘迫状态映射出诗人的无奈感。
- 犹如被蒙茸: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压迫感。
- 三庚信可畏:对酷热的直观描述,表现出古人的生存艰辛。
- 一扇曾何功:感叹人力的无能为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无奈。
- 安得解民愠:希望能够减轻百姓的痛苦,流露出关怀之情。
- 苍梧理古桐:古老的自然象征着智慧与力量,寄托着解困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犹如被蒙茸”,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加强了感受。
- 对仗:诗中各句之间有着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了情感,使诗歌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酷夏的夜晚展开,通过对蝉鸣、静止树叶和衣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及对民生苦难的深切关注,寄托了对解救百姓困境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着夏天的炎热和生命的渴望。
- 树叶:象征着静止与无奈。
- 衣襟:表示个人的窘迫与不安。
- 苍梧古桐:象征着古老智慧与自然的力量。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夏夜的酷热场景,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民众苦难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渴蝉呜中夜”中“渴蝉”指的是什么? A. 饥饿的蝉
B. 干渴的蝉
C. 快乐的蝉
答案:B -
“襟苧不加带”中“苧”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纺织材料
C. 一种食物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苍梧”象征着什么? A. 诗人的故乡
B. 古老的智慧与力量
C. 夏天的酷热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贺铸的《暑夜》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前者更侧重于对酷热和民生苦难的表达,而后者则通过月光和江水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贺铸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