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繁华已如梦》

时间: 2025-01-17 10:07:23

繁华已如梦,登览忽成尘。

风物{左目右宾}西子,笙歌醉北人。

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繁华已如梦,登览忽成尘。
风物左目右宾西子,笙歌醉北人。
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

白话文翻译:

繁华的景象已经如梦一般,登高远望却瞬间化作尘埃。
美丽的风景与西子佳人的倩影交相辉映,笙歌声中醉倒了北方的游人。
断续的猿鸣在三竺的晨曦中响起,残存的柳树在六桥间迎春而立。
如今谁还会问及太一(道教的最高神)?斜阳正好洒落在水边。

注释:

  • 繁华:指繁荣富贵的景象。
  • 西子:指西湖的美丽女子,典指西施。
  • 笙歌:乐器和歌声,形容热闹的场景。
  • 断猿三竺:指三竺(即法门寺)的猿声,清晨时分。
  • 残柳六桥:六桥指西湖的六座桥,残柳象征春天的衰残。
  • 太一:道教中的最高神。
  • 斜阳自水滨:夕阳斜照在水边,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见长。其作品多蕴含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人们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与赞美之际,表达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景色的留恋。

诗歌鉴赏:

《西湖·繁华已如梦》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西湖的风光与繁华。在开篇“繁华已如梦”中,诗人便以梦幻般的意象引入,表达了对繁华景象的感慨,似乎在提醒人们,眼前的美好终究会消逝。接着“登览忽成尘”,又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易逝。

诗中提到的“西子”,象征着西湖的美丽与传说,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笙歌醉北人”则营造了一种热闹而欢愉的氛围,似乎让人感受到当时游人沉醉于西湖美景的情景。然后,诗人转向自然的描写,“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一方面表现出宁静的晨曦与生机,另一方面又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短暂与无常。

结尾“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哲学的思考,突出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夕阳的落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其易逝的无奈,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繁华已如梦”:表达繁华如梦,强调虚幻。
    2. “登览忽成尘”:登高远望,感叹美好瞬间的消逝。
    3. “风物左目右宾西子”:描绘美丽景色与西子相映成趣。
    4. “笙歌醉北人”:描绘热闹的场面,游人沉醉。
    5. “断猿三竺晓”:晨曦中的猿鸣,增添宁静氛围。
    6. “残柳六桥春”:春天的柳树虽残,但依然美丽。
    7. “太一今谁问”:提及道教神祇,反思人生。
    8. “斜阳自水滨”:夕阳西下,象征时间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繁华比作梦,强调其虚幻。
    • 对仗:如“风物左目右宾西子”,增添韵律感。
    • 拟人:猿鸣似乎在诉说时间的流逝。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繁华: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西子:美丽与传说。
  • 笙歌:热闹与欢愉。
  • 断猿:自然的声音,时间的流逝。
  • 残柳:美丽与衰残并存。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西施
    • B. 王昭君
    • C. 貂蝉
    • D. 甄氏
  2. “繁华已如梦”中“梦”的意思是什么?

    • A. 真实
    • B. 幻想
    • C. 未来
    • D. 过去
  3. 诗中提到的“斜阳”象征什么?

    • A. 生机
    • B. 时光流逝
    • C. 美好
    • D. 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登高》:通过对高处景色的描写,反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及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