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时间: 2025-01-06 13:41:56

道人清事饭溪蔬,无酒闲愁已破除。

五夜雪声梅角底,一春烟景竹筇初。

园林芳信醒愁蝶,田野丰年入梦鱼。

冰下流泉清老耳,东风先已到郊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道人清事饭溪蔬,无酒闲愁已破除。
五夜雪声梅角底,一春烟景竹筇初。
园林芳信醒愁蝶,田野丰年入梦鱼。
冰下流泉清老耳,东风先已到郊居。

白话文翻译:

在那清幽的山间小溪旁,道人忙着做饭,食材是新鲜的蔬菜,没有酒的闲愁早已消散。
五个夜晚的雪声在梅树的角落里回荡,初春的烟景伴随着竹筇的开始。
园林里的花香传来,唤醒了愁绪如蝶般飞舞,田野丰收的梦境中鱼儿游弋。
冰层下的流泉清澈动听,春风早已来到这郊外的居所。

注释:

  • 道人:指修道之人,通常生活简朴,追求清静。
  • 清事:清淡的事情,这里指简单的食物、生活。
  • 闲愁:指无所事事而生出的忧愁。
  • 梅角:梅树的枝角,指梅花的生长处。
  • 竹筇:竹子制成的筇,指春天的景象。
  • 芳信:花香的消息。
  • 梦鱼:梦中出现的鱼,象征丰收与希望。
  • 流泉:指山间流动的泉水。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梅”与“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竹子象征正直与柔韧。诗中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田园生活,作品多展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立春之时,诗人行走在郊外,感受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宁静。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诗人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开篇“道人清事饭溪蔬”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隐居者的闲适生活,清淡的饮食、没有酒的愁苦,反映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描写中,五夜雪声与春烟景的对比,表现了季节交替带来的变化与期待。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园林芳信醒愁蝶,田野丰年入梦鱼”展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丰收的吉祥。最后两句则用“冰下流泉清老耳”和“东风先已到郊居”表达了春天的来临,泉水的清澈与东风的温暖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气。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着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道人在山间小溪边,安静地做清淡的饭菜,生活简单无忧。
    • 第二句:没有酒的闲愁,生活中充满了平静与满足。
    • 第三句:五个夜晚的雪声在梅树底下,暗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
    • 第四句:初春的景象伴随着竹筇的出现,生机勃勃。
    • 第五句:园林的花香唤醒了沉睡的愁绪,如同蝴蝶飞舞般轻盈。
    • 第六句:田野丰收的美梦,象征着未来的希望。
    • 第七句:冰下的泉水清澈动听,象征着春的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 第八句:春风早已吹到郊外,预示着春季的来临。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意象的生动性。比如“园林芳信醒愁蝶”中,“芳信”与“愁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心的变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丰收的愿望。

意象分析:

  • 溪蔬:象征清淡与自然,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念。
  • :象征坚韧与高洁,隐喻诗人追求的品质。
  • 竹筇: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愁蝶:寓意内心的愁苦与春光的交融。
  • 梦鱼:象征丰收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道人”指的是?
    A. 修道之人
    B. 农民
    C. 商人

  2. “五夜雪声梅角底”中的“梅角”指的是?
    A. 梅花的枝角
    B. 梅树的根部
    C. 梅花的花瓣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表达愁苦
    C. 描述冬天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张若虚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此诗都有描写春天的主题,但杜甫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传递,而林景熙则强调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