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寄鼓山长老》
时间: 2025-01-19 16:02: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短歌寄鼓山长老
作者:齐己 〔唐代〕
雪峰雪峰高且雄,
峨峨堆积青冥中。
六月赤日烧不熔,
飞禽瞥见人难通。
常闻中有白象王,
五百象子皆威光。
行围坐绕同一色,
森森影动旃檀香。
于中一子最雄猛,
称尊独踞鼓山顶。
百千眷属阴影,
身照曜,吞秋景。
我闻岷国民归依,
前王后王皆师资。
宁同梁武遇达磨,
过后弹指空伤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鼓山的壮丽景色,作者通过雪峰的高耸与阳光的炙烤,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对比。诗中提到的“白象王”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五百象子代表着追随者,暗示了信仰的力量。鼓山上最强大的存在在于它的高贵与威严,周围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庄严的氛围。最后提到岷国的民众归依佛教,暗示出文化与宗教的传播,带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伤感。
注释
- 雪峰:指高耸的山峰,象征着伟大与雄壮。
- 青冥:深邃的天空或苍穹。
- 白象王:佛教中的象征,表示智慧与力量。
- 旃檀香:一种珍贵的香料,常用于宗教仪式,象征着清净与神圣。
- 岷国:古代地名,指今四川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僧人,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深入思考而闻名。他的诗多描写山水与宗教,兼具哲理与艺术性。
创作背景:在唐代,佛教文化盛行,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教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一背景下,齐己创作了这首诗,以寄托对鼓山的敬仰与对信仰的思考。
诗歌鉴赏
齐己的《短歌寄鼓山长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佛教的双重敬仰。诗中通过描绘鼓山的巍峨与清幽,展现了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
开篇的“雪峰雪峰高且雄”便立即抓住了读者的视线,展现了鼓山的壮丽。之后通过“六月赤日烧不熔”的对比,强调了山的巍峨与持久,展现出自然的力量。
“常闻中有白象王,五百象子皆威光”一句,诗人将佛教的象征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信仰的力量与魅力。而“森森影动旃檀香”则让人感受到一股神圣的氛围,诗中透出一种宁静与庄严的气息。
最后,提到岷国的民众归依,表现出对信仰传承的思考,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礼赞,同时也是对信仰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齐己作为一位佛教诗人的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峰雪峰高且雄:描绘鼓山的高大与雄伟,强调其气势。
- 峨峨堆积青冥中:山峰高耸入云,与天相接,显示自然的壮丽。
- 六月赤日烧不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山峰依然巍峨,不可动摇。
- 飞禽瞥见人难通:鸟类飞过,人与自然的隔阂,暗示人与自然的距离。
- 常闻中有白象王:引入佛教元素,白象象征智慧。
- 五百象子皆威光:象子象征追随者,显示出佛教的影响力。
- 行围坐绕同一色:众人围绕,形成统一的信仰氛围。
- 森森影动旃檀香:香气弥漫,显示出宗教仪式的庄重。
- 于中一子最雄猛:在众多象中,突出一个最为强大。
- 称尊独踞鼓山顶:这位象王高居山顶,象征着最高的权威。
- 百千眷属阴影:众多信徒在其周围,形成阴影,象征忠诚与信仰。
- 身照曜,吞秋景:象王光辉照耀,吞食秋日的景色,表现出强大的影响。
- 我闻岷国民归依:岷国人民信仰的转变,显示出文化的传播。
- 前王后王皆师资:历史的回忆,表明古代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 宁同梁武遇达磨:提到梁武帝与达摩的故事,反映出对信仰的追寻。
- 过后弹指空伤悲: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象王”比喻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拟人:山峰的雄伟与阳光的炙烤,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称与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鼓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对佛教信仰的赞美,展现了文化与宗教的交融,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峰:象征伟大与不屈。
- 白象王:代表智慧与信仰的力量。
- 旃檀香:象征宗教的神圣与净化。
- 岷国:代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象王”象征什么? A. 权力
B. 智慧
C. 财富
D. 战斗 -
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大海
B. 山峰
C. 森林
D. 城市 -
“宁同梁武遇达磨”中提到的梁武帝是哪个朝代的统治者? A. 唐
B. 宋
C. 梁
D. 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与齐己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诗,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望庐山瀑布》(李白)与齐己的作品都描绘了山的壮丽,但李白更注重瞬间的美感,而齐己则更强调宗教与信仰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