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方传竞渡,多在屈平祠。
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
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
尽日来江畔,谁知轻薄儿。
白话文翻译:
南方传来竞赛的消息,许多在屈原的祠堂举行。
箫声和鼓声在水面上回荡,烟雾缭绕中绘出旗帜的形状。
千只桨如飞鸟般迅速,两只船上雕刻着神龙的形象。
整天在江边游玩,谁会在意那些轻浮的年轻人呢?
注释:
- 屈平祠:指屈原的祠堂,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建。
- 箫鼓:指演奏的乐器,象征着热闹的场面。
- 灵螭:指神话中的龙,象征着力量和尊贵。
- 轻薄儿:形容那些轻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典故解析: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年)是楚国诗人,以《离骚》而著名。竞渡活动是为了纪念他,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敬仰。在端午节期间,民间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体现了对屈原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约1005-1060年),字圣俞,号神田,宋代诗人,以律诗和古体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正值传统竞渡活动兴起之时,作者在北山之巅,遥望江边的竞渡场景,抒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随意玩乐的年轻人的一种无奈。
诗歌鉴赏:
《五日登北山望竞渡》通过对竞渡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诗中“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生动地描绘了竞渡时热闹的场面,乐声、烟雾、旗帜交相辉映,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那热火朝天的节日氛围中。同时,诗人在最后一句提到“轻薄儿”,则反映了他对那些沉迷于享乐、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的无奈与叹息。这一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反思在欢愉的背后,是否应该有更深的情感寄托与责任感。通过全诗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共鸣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方传竞渡,多在屈平祠:开篇即点明主题,竞渡活动在南方流行,主要在屈原的祠堂附近举行,表明了这项活动与屈原的密切关系。
- 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生动的描绘了竞渡的热闹场景,乐器声响起,水面上氤氲的烟雾中旗帜飘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千只桨如同飞鸟般迅速划动,两只龙舟上雕刻着神龙,象征着力量与竞争的激烈。
- 尽日来江畔,谁知轻薄儿:最后反转,诗人感叹整天在江边游玩的年轻人,似乎对竞渡活动的真正意义无动于衷,传达出对年轻人轻浮态度的无奈与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桨比作飞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舟行的迅速。
- 对仗:如“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排比:通过列举不同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竞渡活动的描绘,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轻浮态度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在欢庆的表象下,诗人更关注的是文化的深邃与内涵。
意象分析:
- 竞渡:象征着团结与竞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活力。
- 屈平祠:代表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尊重,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 箫鼓与画旗:象征着欢乐的气氛与节日的庆典,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屈平祠”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
诗的最后一句“谁知轻薄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 -
诗中“千桡速飞鸟”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偶
答案:
- b. 屈原
- b. 无奈
- b. 比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竞渡》—白居易:同样描写竞渡场景,但更侧重于人情与风俗。
- 《端午日赐衣》—杜甫:表达了节日的欢乐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鉴赏》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