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建州通判沈太博》
时间: 2025-01-06 11:07: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建州通判沈太博
梅尧臣
昔闻醉翁吟,是沈夫子所作。
今听醉翁吟,是沈夫子所弹。
声如冰凘下石滩,嚼啮碎玉遶齿寒。
四坐整衣容色端,醉翁虽醉无慢官。
其音正以乐,其俗便且安,
何害酩酊颜渥丹。
沈夫子,邂逅相遇必已欢。
玉琴能写人肺肝,人所为难君不难。
平明解船建溪去,轻齎快意不长湍。
溪东白茗象月团,来华至尊龙屈盘。
余为带銙与脔片,散在六合云漫漫。
况君五脏清如水,宜饮沆瀣采木栏。
更留瓦砚赠我看,邺宫鸳鸯谁刻剜。
白话文翻译
我早听说“醉翁吟”这首曲子,是沈太博所作;如今再听“醉翁吟”,是沈太博所弹。琴声如冰水流淌在石滩,咀嚼起来让人觉得如同碎玉般寒冷。四周的人都整理好衣服,端庄有礼,醉翁即使喝醉也不失礼节。他的音乐既能令人愉悦,其风俗也显得和谐安宁,何必在醉意中表现得面色红润呢?沈太博,偶然相遇必定使人欢喜。那玉琴能够描绘人的内心情感,而人所创作的作品难道对君子来说会难吗?明亮的日子里,顺水而行去建溪,轻装快意,乘着小舟不愿久留江流。溪东的白茶如同月团,华丽的龙屈身盘绕于此。我为你准备了美味佳肴,散落在云海之间。况且你五脏如水般清澈,适合饮用沆瀣的清泉。再留给我一方瓦砚,让我欣赏,邺宫的鸳鸯是谁雕刻的呢?
注释
- 醉翁吟:指的是陶渊明的《醉翁亭记》中的吟唱,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
- 沈夫子:指沈太博,通判建州,是诗的主角。
- 冰凘:冰冷的水流。
- 嚼啮:咀嚼、品味。
- 酩酊:形容醉酒的状态。
- 沆瀣:清澈的水,指代饮用的好水。
- 瓦砚:一种文房四宝,用来写字、画画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与沈太博相识之际,表达了对沈太博的赞美与惜别之情,折射出当时文人之间的友谊与文化交流。
诗歌鉴赏
《送建州通判沈太博》是一首充满友谊、情感的送别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与沈太博之间深厚的友情。诗的开头,梅尧臣提到“醉翁吟”,展现出他对沈太博的敬仰与思念。沈太博的琴声被描绘得如同冰水流淌,清冷而又透彻,赋予了诗人一种对美好艺术的向往与感动。诗中提到的“醉翁虽醉无慢官”,则体现了沈太博的高风亮节,不因饮酒而失去礼仪。
接着,诗人描绘了与沈太博共度的时光,表现出一种惜别的情绪。“轻齎快意不长湍”,表明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最后,诗人希望沈太博能带走一方瓦砚,象征着他对沈太博的祝福与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梅尧臣的艺术造诣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闻醉翁吟,是沈夫子所作。”:回忆过去听闻沈太博的作品,表达对其的敬仰。
- “今听醉翁吟,是沈夫子所弹。”:强调如今沉醉于沈的琴声中。
- “声如冰凘下石滩,嚼啮碎玉遶齿寒。”:形象地描绘琴声的清冷与美妙。
- “四坐整衣容色端,醉翁虽醉无慢官。”:描绘宴会气氛,强调沈太博的风度。
- “其音正以乐,其俗便且安,何害酩酊颜渥丹。”:音乐的美好与社会风俗的和谐。
- “沈夫子,邂逅相遇必已欢。”:表达对沈太博重逢的喜悦。
- “玉琴能写人肺肝,人所为难君不难。”:对沈的琴艺赞美,表明其作品容易引起共鸣。
- “平明解船建溪去,轻齎快意不长湍。”:表达对自由快意的向往。
- “溪东白茗象月团,来华至尊龙屈盘。”:描绘自然美景,增添诗意。
- “余为带銙与脔片,散在六合云漫漫。”:表达对友人好意的留念。
- “况君五脏清如水,宜饮沆瀣采木栏。”:祝愿沈太博身体健康。
- “更留瓦砚赠我看,邺宫鸳鸯谁刻剜。”: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对艺术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琴声比喻为冰水,赋予音律以清澈感。
- 对仗:如“声如冰凘下石滩,嚼啮碎玉遶齿寒”,工整对称,增强了抒情效果。
- 排比:通过多个意象的排比,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沈太博音乐与人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惜别之情,体现了文人间的互敬与文化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醉翁:象征着自由与洒脱,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 玉琴:象征着艺术与情感的寄托。
- 白茗:呈现出自然美好的一面,象征清雅与纯洁。
- 瓦砚:象征文人生活的细腻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昔闻醉翁吟”的意思是: A. 我以前听过醉翁唱歌
B. 我以前听过醉翁的诗
C. 我以前听过醉翁的故事 -
诗中提到的“玉琴”象征着: A. 财富
B. 友谊与艺术
C. 自然风光 -
诗歌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伤感
B. 喜悦与怀念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陶渊明的作品均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前者更多表现出友谊的珍贵,而后者则倾向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