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春风(闺怨)》

时间: 2025-01-19 23:31:52

宝鉴菱花莹。

孤鸾慵照影。

鱼书蝶梦两浮沈,恨恨恨。

结尽丁香,瘦如杨柳,雨疏云冷。

宿醉厌厌病。

罗巾空泪粉。

欲将远意托湘弦,闷闷闷。

香絮悠悠,画帘悄悄,日长春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春风(闺怨)
作者: 赵鼎 〔宋代〕

宝鉴菱花莹。孤鸾慵照影。
鱼书蝶梦两浮沈,恨恨恨。
结尽丁香,瘦如杨柳,雨疏云冷。
宿醉厌厌病。罗巾空泪粉。
欲将远意托湘弦,闷闷闷。
香絮悠悠,画帘悄悄,日长春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闺中女子对春天的怨恨和无奈。她的妆镜如水波荡漾,孤独的鸳鸯懒得照自己的影子。她的心情如同鱼书和蝶梦一样,时而浮沉,满是恨意。丁香花已经凋谢,身材瘦弱如杨柳,春雨稀疏,天空阴冷。她宿醉未醒,感到厌倦,泪水和粉黛在无意义中流失。她想将内心的远思寄托在湘弦上,却又感到闷闷不乐。春天的香絮飘荡,轻轻的帘幕静悄悄,漫长的白昼让她感到困倦。

注释

  • 宝鉴:一种古代的妆镜,形状如宝石,能映出美丽的容颜。
  • 孤鸾:孤单的鸳鸯,象征孤独和怨恨。
  • 鱼书:形容鱼游动的情景,常用来比喻书信的来往。
  • 丁香:一种花,常用来象征思念和忧伤。
  • 湘弦:古琴的一种,寄托着远方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字孟頫,号松雪,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因其词风清丽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怨春风》创作于赵鼎身处的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与哀怨,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家庭与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与抑郁。

诗歌鉴赏

《怨春风》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闺怨诗,诗人在细腻的意象中展现了女子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开头的“宝鉴菱花莹”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妆容,然而随之而来的孤鸾则暗示了她的孤独与无奈。诗中“鱼书蝶梦”两句,运用比喻表现了心境的浮沉,恨意深重,似乎在追忆往昔的甜蜜,却又感到无尽的失落。

“结尽丁香,瘦如杨柳”是对美好事物凋零的悲叹,凋谢的丁香花与瘦弱的杨柳形成鲜明对比,象征了女子的心灵与身体的脆弱。而“宿醉厌厌病”则透露出她对现状的无奈和厌倦,仿佛酒醉之下,心灵的痛苦无处诉说。

整首诗以“闷”字反复出现,直抒胸臆,表达了女子的压抑与无所依托。最后两句“香絮悠悠,画帘悄悄”,则描绘了春日的宁静,却也让人感受到更加深沉的孤寂。这首诗不仅传达了闺怨情感,更深刻地反映了女子在春日里的复杂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鉴菱花莹:指女子在妆镜前的情景,寓意她的美丽与孤独。
  • 孤鸾慵照影:孤独的鸳鸯懒得照自己的影子,暗示心情的低落。
  • 鱼书蝶梦两浮沈,恨恨恨:心事如同鱼书和蝶梦,时而来时而去,充满了恨意。
  • 结尽丁香,瘦如杨柳:丁香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瘦弱的杨柳则反映了女子的忧郁。
  • 雨疏云冷:描绘春天的阴冷天气,增强了孤独感。
  • 宿醉厌厌病:表达了对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 罗巾空泪粉:罗巾是女子的装饰,泪水与粉黛的无用,进一步加深了失落感。
  • 欲将远意托湘弦,闷闷闷:想要将思念寄托在古琴上,却只能陷入闷闷不乐的状态。
  • 香絮悠悠,画帘悄悄:对春日静谧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孤寂。
  • 日长春困:漫长的日子让人感到困倦,暗示着生活的沉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书蝶梦”形象地描绘了心情的浮沉。
  • 拟人:孤鸾的“慵”表现了内心的情感。
  • 对仗:如“香絮悠悠,画帘悄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女子在春天里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无奈,传递出一种哀伤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鉴:象征美丽与虚幻。
  • 孤鸾:象征孤独与失落。
  • 丁香:象征思念与忧伤。
  • 湘弦:寄托远方的思念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怨春风》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香絮悠悠,画帘悄悄”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欢庆的场景
    b) 孤寂的场景
    c) 热闹的场景
    d) 激烈的场景

  3. “恨恨恨”中反复出现的“恨”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1. b) 宋代
  2. b) 孤寂的场景
  3. d)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张孝祥《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愁苦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对过去的怀念。
  • 张孝祥《水调歌头》: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