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妃阁五首》

时间: 2025-01-17 10:39:56

辟兵已佩灵符小,续命仍萦彩缕长。

不为祈禳得天助,要令风俗乐时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辟兵已佩灵符小,
续命仍萦彩缕长。
不为祈禳得天助,
要令风俗乐时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诗中提到不再依赖神灵的庇护,而是希望通过良好的风俗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来实现人们的安康。

注释:

  • 辟兵:消除兵戈,指平息战争。
  • 灵符:用以祈求保护的符咒。
  • 续命:延续生命,保佑长寿。
  • 彩缕:美丽的丝线,这里引申为长久的美好。
  • 祈禳:祈求和祈祷,以求避免灾祸。
  • 风俗:社会习俗,民风。
  • 乐时康:快乐安康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灵符”与“祈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和传统信仰的依赖。历史上,宗教仪式常被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柔婉,广泛涉及政治、哲学、人生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政治动荡的时候,社会上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异常强烈。苏轼用诗歌表达了他对稳定社会风俗的希冀,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风俗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康。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首句“辟兵已佩灵符小”,表达了对战争的渴望结束,暗示社会对和平的向往。接着“续命仍萦彩缕长”,用“彩缕”象征美好长久的生活,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后两句“不为祈禳得天助,要令风俗乐时康”,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人的努力和社会风气的重视,认为人们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良好的风俗来获得幸福,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界的神灵庇护。整体看,这首诗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还体现出诗人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辟兵已佩灵符小:表示停止战争,佩戴的符咒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
  2. 续命仍萦彩缕长:延续生命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意指生活的美好与长久。
  3. 不为祈禳得天助:强调不再依赖神灵的庇护。
  4. 要令风俗乐时康:希望通过良好的风俗和社会氛围来实现安康。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辟兵”与“续命”,“灵符小”与“彩缕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灵符和彩缕分别象征着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们对和平和幸福的追求,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良好的风俗来实现安康,而非单纯依赖外部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符:象征着对神灵的依赖与祈求。
  • 彩缕: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状态。
  • 风俗: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辟兵”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开战
    B. 消除战争
    C. 召唤神灵
    答案:B

  2. “彩缕”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短暂的生活
    B. 美好的长久生活
    C. 战争的结果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祈禳”是什么意思?
    A. 祈求和祈祷
    B. 斩妖除魔
    C. 追求荣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苏轼对和平的渴望形成对比,突出人们在困境中的不同情感。
  • 王维的《鹿柴》则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苏轼的社会关怀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东坡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