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簟凄镫磊夜孤清,
卧病空堂月半明。
我已思归眠不得,
乱虫莫更作秋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因病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只有一半明亮。诗人心中思念家乡,却无法安然入睡,耳边传来的虫鸣声更让他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与孤寂。
注释:
- 簟:竹席,指的是用竹子编织的席子,常用于卧床。
- 凄:凄凉,形容环境的冷清和孤独。
- 镫:灯,指的是用来照明的器具。
- 磊:堆积的样子,这里形容夜晚的寂寥。
- 卧病:因病躺卧。
- 空堂:空荡的房间,表明孤独。
- 乱虫:指秋天的虫鸣声,通常带有悲凉的意味。
- 秋声:秋天虫鸣的声音,暗示时节的变迁和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却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风范和情感。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十日枕上作》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病中思乡的情景,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病痛的无奈。诗中展现了秋夜的孤凉,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十日枕上作》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簟凄镫磊夜孤清”,通过描绘环境的冷清,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竹席的凄凉、夜晚的静谧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接下来的“卧病空堂月半明”,则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病痛和孤独,空荡的房间与半明的月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空虚和思绪的纷乱。
“我已思归眠不得”,直白地道出了思乡之情,诗人心中虽有归乡的愿望,但由于病痛而无法入睡,这种无奈与痛苦让人心生怜惜。最后一句“乱虫莫更作秋声”,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寂推向高潮。秋虫的鸣叫本是自然的声音,但在诗人的耳中,却成了孤独的伴奏,令人心生感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幽深,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人对生命、故乡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簟凄镫磊夜孤清:描绘夜晚的寂静和冷清,竹席显得凄凉,灯光微弱,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卧病空堂月半明:诗人因病卧于空荡的房间,月光洒入,象征着孤独与思乡之情的交织。
- 我已思归眠不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因病无法安眠的无奈。
- 乱虫莫更作秋声:秋虫的鸣叫在诗人耳中显得格外刺耳,更加增强了诗人的孤寂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鸣比作秋声,借此表现孤独的情感。
- 对仗:如“卧病空堂”与“月半明”形成对比,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 拟人:虫鸣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与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深刻描绘,表达了人在病痛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席:象征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的孤独。
- 月光:象征着希望与思念,既照亮了环境,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
- 虫鸣: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同时也代表了孤独与凄凉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卧病空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思乡
B. 孤独
C. 快乐
D. 忧伤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孤独与思乡的感慨
C. 对友情的珍惜
D. 对生命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秋声”指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雨声
C. 虫鸣声
D. 鸟鸣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思乡之情和孤独感。
- 白居易《夜雨寄北》:描写夜晚的思乡情愫。
诗词对比:
冯煦的《十日枕上作》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有对孤独和思乡的深刻描绘,前者通过病痛表现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后者则通过夜景和对兄弟的思念,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与挂念。两首诗虽主题相近,但情感表达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