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人来自尚书墓,燕子楼中。红粉成空,树树衰杨夜起风。非公人尽嫌余懒,絮酒难从。疏散谁容,头白羊昙路已穷。
白话文翻译:
有人从尚书的墓地走来,停在燕子楼中。楼内的红粉已然消散,树上衰弱的杨柳在夜风中摇曳。那些公子们都嫌弃我太懒惰,喝酒的机会也难以寻觅。疏散的人群中,谁能容忍我?白发苍苍的我走到羊昙的路已经无路可走。
注释:
- 尚书墓:指的是古代的尚书省,表示权力的象征。
- 燕子楼:可能是指某个风景名胜,象征繁华与美好。
- 红粉成空:意指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树树衰杨:描绘了树木衰败的景象,象征凋零与失落。
- 非公人尽嫌余懒:指那些社会名流都对自己不以为然,表现出一种被忽视的孤独感。
- 絮酒难从:形容难以再寻酒席的情景,暗示生活的迷茫。
- 疏散谁容:表达了自己在疏离中感受到的无助。
- 头白羊昙路已穷:形容自己已年迈,前路已无,表现出一种绝望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5年-约1680年),字季常,号秋舫,晚号澧溪居士,湖南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以其深情细腻的词风闻名。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初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失落与孤独,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七》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处境的无奈。开头提到“尚书墓”,暗示着权力的消逝和理想的破灭;而“燕子楼中”的意象则是对往日繁华的怀念,形成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红粉成空”,更是直接点明了美好事物的消逝,这种凋零之感贯穿全诗。
诗人对周围人的冷漠感到失落与孤独,尤其是“非公人尽嫌余懒”一句,写出社会对弱者的冷漠与排斥。通过“絮酒难从”,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而在结尾部分“头白羊昙路已穷”,则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刻反思,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与反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人来自尚书墓”:引入一个神秘的人物,象征着与权力相关的过往。
- “燕子楼中”:暗示这是一处曾经繁华的场所。
- “红粉成空”:表达了往日的美丽已成虚幻。
- “树树衰杨夜起风”:用自然景象表现内心的悲凉。
- “非公人尽嫌余懒”:社会的冷漠让人感到被抛弃。
- “絮酒难从”:难以再寻欢聚,生活的孤独感加重。
- “疏散谁容”:失去归属感,感到被孤立。
- “头白羊昙路已穷”:总结生命的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尚书墓”象征权力的失落。
- 对仗:如“红粉成空,树树衰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表现树木的衰败,增加了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与对社会冷漠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尚书墓:权力的象征,暗示过往的辉煌与现状的落寞。
- 燕子楼:美好的回忆与繁华的象征。
- 红粉:美丽与青春的象征,现已失去。
- 衰杨:衰败与失落的象征。
- 白发:年老与孤独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尚书墓”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权力的消逝
C. 自然的美丽
D. 个人的孤独 -
“红粉成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失落
C. 疲惫
D. 愤怒 -
诗中的“疏散谁容”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A. 被接受
B. 感到孤独
C. 感到快乐
D. 愤怒不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维崧的这首词在表达孤独感与失落感上更加直接,而李清照则多了一层温婉与细腻的情感。两者都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