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送紫帆入吴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柳天明月梅天雨,黄了苏州。
绿了扬州。君到江南不许愁。
翻思那日经行处,红板桥头。
白板扉头。有个萧娘尚在不。
白话文翻译:
在柳树下,明亮的月光洒在梅花雨中,苏州的黄叶已渐渐泛黄。
而扬州的绿意却依旧盎然。你来到江南,千千万万别愁苦。
回想那天经过的地方,红色的桥头,
白色的门头,那里是否还有那个萧娘在等你呢?
注释:
- 柳天:柳树生长的季节,指春天。
- 梅天雨:梅花盛开的季节,常与雨水相伴,象征着春雨。
- 黄了苏州:指苏州的秋天来临,树叶变黄。
- 绿了扬州:指扬州依然保持着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红板桥头:红色的桥头,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桥。
- 白板扉头:白色的门,象征着迎接与等待。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描绘出水乡的温柔与美丽。诗中提到的“萧娘”可能是指某位心中难忘的女子,寓意着对往事的追忆与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清代诗人,以其细腻清新的笔触而著称,擅长描写江南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江南美景的怀念,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采桑子 送紫帆入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祝福。首句“柳天明月梅天雨,黄了苏州”通过对比展现出春夏交替之时,苏州的景色渐渐变黄,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愁绪。而“绿了扬州”则用生机盎然的景象来激励友人,鼓励他在江南的旅程中不要愁苦,反而应当欣赏这片土地的美丽。
“翻思那日经行处”一句,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特别提到的“红板桥头”和“白板扉头”,则具体指代了某个地点,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和怀旧情绪。最后一句“有个萧娘尚在不”,更是点明了诗人对那位女子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交织着人情的温暖,使人感受到一种离别后的思念与祝福,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柳天明月梅天雨:描绘出春天的明月和梅花雨,暗示江南的美丽景色。
- 黄了苏州:苏州的树叶已变黄,象征着秋天来临,带来一丝忧伤。
- 绿了扬州:扬州依然生机勃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 君到江南不许愁:劝诫友人不要愁苦,反而要欣赏眼前的美景。
- 翻思那日经行处:思念往昔,重温与友人共度的时光。
- 红板桥头、白板扉头:具体地点的描写,增强了怀旧的气氛。
- 有个萧娘尚在不:表达对某位女子的思念,情感细腻。
-
修辞手法:
- 对比:苏州与扬州的景色对比,突显时间和情感的变化。
- 意象:柳、梅、桥、门等自然和人文意象,构成诗歌的情感基调。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过往的怀念,展现出人们在离别时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珍惜当下的美好。
意象分析:
- 柳:象征柔情与春天的生机。
- 梅:象征坚韧与高洁。
- 红板桥:传达美好回忆的象征。
- 白板扉:象征着等待和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了苏州”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
- B. 秋天的到来
- C. 夏天的酷热
-
“君到江南不许愁”的意思是?
- A. 希望友人快乐
- B. 希望友人伤心
- C. 希望友人留下
-
诗中“萧娘”可能指代什么?
- A. 一位女子
- B. 一位诗人
- C. 一位朋友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江南春》同样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但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情感基调较为积极。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更为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江南文化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