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

时间: 2025-01-01 11:53:24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白发渐生,今天再见到新花在老树上绽放。穿上春装不是为了喝酒,家里贫困,已经很久只能吃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京国:指京城,即都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 鬓如丝:指鬓发如丝,形容头发的苍白,暗示年华已逝。
  • 故枝:旧的树枝,指老树。
  • 日典:今天穿的衣服。
  • 春衣:春天的衣服。
  • 非为酒:不是为了喝酒。
  • 家贫:家庭贫困。
  • 食粥:吃稀饭,形容生活清苦。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春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作者却感到生活的艰辛,这种反差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尤以词作著称。秦观的词风婉约细腻,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秦观在京城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的挫折与生活的困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京城生活的感受。开篇的“鬓如丝”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三年的经历使得他的鬓发渐渐变得苍白,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无情。接着,看到“新花发故枝”,既有对大自然生机的赞叹,也暗示着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希望与美好。作者通过“日典春衣非为酒”,强调虽然春天到来,穿上新衣,但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生活的苦涩使他无法享受这一切。

最后一句“家贫食粥已多时”则生动地描绘了他生活的困境,简单的饮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京国鬓如丝:作者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白发渐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又见新花发故枝:看到老树上重新绽放的新花,象征着希望与重生,尽管生活艰辛,但依然可以看到美好。
  • 日典春衣非为酒:穿上春装不是为了庆祝,而是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享受到春天的快乐。
  • 家贫食粥已多时:生活困苦,饮食单调,表达了对困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新花与鬓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个人的衰老,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 象征:春天的衣服象征着新的开始,但因贫困而无法享受,体现了生活的苦涩。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在岁月流逝中的无奈与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国:象征着权力与中心,但对作者而言却是孤独的生活场所。
  • 春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尽管生活中充满艰难。
  • 鬓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老,暗含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鬓如丝”指的是: A. 年轻的容貌
    B. 白发苍苍
    C. 面容姣好
    D. 头发乌黑

  2. 诗人穿春衣的原因是: A. 为了庆祝
    B. 为了工作
    C. 生活压力
    D. 参加宴会

  3. 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愤怒
    C. 无奈与感慨
    D. 兴奋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宵》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1. 苏轼《春宵》:同样描写春天的美好,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春夜的享受与快乐,与秦观的无奈形成对比。
  2.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同样有生活的无奈,但更倾向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