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咏窝丝糖》
时间: 2025-01-14 23:10: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咏窝丝糖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捣尽筁头泥。春蚕已蜕衣。
片饧里作弹丸儿。不破弥罗三寸茧,谁解道,一窝丝。
粔妆汉宫遗。餦餭久未施。
开元宫女尚能为。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用筱竹捣制窝丝糖的过程。春蚕已经蜕去外衣,糖块如同小弹丸般形状完美。若不破坏那厚厚的茧,谁能明白这一窝丝的珍贵?这糖是汉宫遗留下来的美味,已经很久没有人制作了。开元时代的宫女们尚且能做出这样的美食,而如今的尚书宴会中,银碗相合,让人倍感思念。
注释:
- 筁头泥:指用竹子制作的捣糖工具,捣制糖时用的泥。
- 春蚕:指春天里的蚕,象征着生命的蜕变。
- 弹丸儿:形容糖块小巧玲珑。
- 弥罗:形容茧的坚固。
- 窝丝:指用蚕丝制作的糖。
- 粔妆:古代一种装饰,指精美的糖果。
- 餦餭:古代一种甜食,指用来招待贵客的糖果。
- 开元宫女:指唐代开元年间的宫女,以能干和技艺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场景,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及对美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美食的怀念与珍视。
诗歌鉴赏:
《唐多令 咏窝丝糖》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描写一种传统糖点——窝丝糖,展现了对古典美食的怀念。词的开头,诗人以“捣尽筁头泥”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制作窝丝糖的过程,仿佛让人看见春蚕蜕变后的柔软丝线,映衬出春天的生机。
接着,诗人用“片饧里作弹丸儿”来形容窝丝糖的形态,展现了其小巧玲珑的特点,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诗中提到“弥罗三寸茧”,则是对制作过程的深刻思考,暗示着制作的精细与难度。这里的“谁解道,一窝丝”不仅是在询问谁能理解这一过程的珍贵,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技艺的敬仰。
接下来的两句“粔妆汉宫遗,餦餭久未施”进一步引入历史背景,汉代的宫女仍能制作出如此美味,而今却鲜有人问津,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最后,诗人以“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收尾,不仅为整首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让人感受到对美好过往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藏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美食的热爱,情感真挚而深厚,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捣尽筁头泥:描绘了用筱竹捣制的过程,生动形象。
- 春蚕已蜕衣:蚕已经蜕去外衣,象征着生命的更新。
- 片饧里作弹丸儿:糖块如同小弹丸,形状精致。
- 不破弥罗三寸茧,谁解道,一窝丝:强调制作的难度与珍贵。
- 粔妆汉宫遗:提到汉代宫女的技艺,历史感十足。
- 餦餭久未施:表达对传统美食的遗憾。
- 开元宫女尚能为:引入历史人物,增强诗的厚重感。
- 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表达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糖块比作“弹丸”,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春蚕已蜕衣”和“片饧里作弹丸儿”,对称工整。
- 排比:通过列举古代宫女与现代宴会的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窝丝糖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美食的珍视与怀念,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文化价值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窝丝糖: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美食的精致。
- 春蚕:代表新生与蜕变,暗示着美食制作过程中的细腻。
- 银碗:象征宴会的奢华与历史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弹丸儿”是指什么?
- A. 糖块
- B. 蚕宝宝
- C. 玉石
- 答案:A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开元宫女”属于哪个历史时期?
- A. 汉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描写古代美食与情感。
- 《夜泊牛津口》:反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毛奇龄的《唐多令》更多地描绘了物质美食的细腻,而李清照则侧重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抒发。两者都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研究》
- 《传统美食文化与文学》
- 《古典词曲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多令 咏窝丝糖》的意蕴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