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才元席上所赋前韵》

时间: 2025-01-19 18:12:32

夜饮华堂烛屡灰,暗香浮处数枝梅。

坐中一笑对三粲,客里此欢能几回。

醉后不知歌扇去,归时还是晓钟催。

露浓月白溪桥路,但记群山翠作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饮华堂烛屡灰,
暗香浮处数枝梅。
坐中一笑对三粲,
客里此欢能几回。
醉后不知歌扇去,
归时还是晓钟催。
露浓月白溪桥路,
但记群山翠作堆。

白话文翻译:

在华丽的大厅里夜饮,烛光下的蜡烛屡次烧尽。幽香在空气中飘荡,几枝梅花在此时盛开。坐在这里,偶然的笑声让人心情愉悦,客人们的欢聚又能有几次呢?喝醉了之后,不知不觉歌扇已被取走,返回时却依然是清晨的钟声催促。露水浓郁,明月皎洁,溪桥的路上,只记得群山如翠堆般重重叠叠。

注释:

  • 华堂:指华丽的大厅。
  • :多次,屡次。
  • :指蜡烛燃尽后的残留物。
  • 暗香浮处:暗香飘荡的地方。
  • 三粲:指三次的笑容或欢笑。
  • 客里此欢能几回:在这里的欢聚能有几次呢?
  • 醉后不知:喝醉后不知道。
  • 歌扇:指用来扇风的扇子,通常与歌唱有关。
  • 晓钟催:早晨的钟声催促。
  • 露浓月白:露水浓郁,月光明亮。
  • 溪桥路:指通往溪边桥的道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群山翠作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美好景象,反映了作者内心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元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生活情趣及自然景观,体现出其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次夜宴之中,作者与友人共饮,感慨人际关系的珍贵及短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饮场景,传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诗的开头通过“夜饮华堂烛屡灰”展现了热闹而又温馨的氛围,接着“暗香浮处数枝梅”将自然的幽香与欢聚的气氛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此情此景中,抒发了对朋友间欢聚的珍视,但又隐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坐中一笑对三粲”生动刻画了欢聚的欢乐,而“客里此欢能几回”则引发了对未来相聚机会匮乏的思考。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醉酒后的迷茫与清晨的回归。诗人醉后对歌扇的无知,象征了在欢聚中对现实的逃避,而“归时还是晓钟催”则提醒我们,时光流逝,盛宴终将结束。最后一联通过“露浓月白溪桥路”,以秀美的自然景色作为结尾,寄托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尽管人生短暂,回忆却如群山般永驻心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饮华堂烛屡灰”:描写诗人和友人们在华丽大厅中饮酒,烛光渐暗。
    • “暗香浮处数枝梅”:梅花的香气在空气中飘荡,增添了宴会的雅致。
    • “坐中一笑对三粲”:友人们的欢笑声让气氛愉快。
    • “客里此欢能几回”:感慨这样的欢聚时光难得。
    • “醉后不知歌扇去”:喝醉了,连扇子都不知去向。
    • “归时还是晓钟催”:清晨的钟声催促着归去。
    • “露浓月白溪桥路”:描绘清晨的美丽景色。
    • “但记群山翠作堆”:记住那重重叠叠的青山。
  • 修辞手法

    • 对比:欢乐的夜宴与清晨的钟声形成对比,表现人生的无常。
    • 意象:梅花、烛光、山水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雅致宁静的氛围。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欢聚时光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蜡烛:象征时间流逝,宴会的结束。
  • 晨钟:象征新的开始与现实的提醒。
  • 群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堂”指的是: a) 花园
    b) 大厅
    c) 酒店

  2. “醉后不知歌扇去”这句的意思是: a) 醉后忘记了扇子
    b) 醉后忘记了歌唱
    c) 醉后无所谓扇子

  3. “归时还是晓钟催”中的“晓钟”指的是: a) 夜晚的钟声
    b) 清晨的钟声
    c) 中午的钟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元干与李白:两位诗人在宴饮主题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人生与时光的感慨,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洒脱,而张元干则更显细腻温婉。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3. 《李白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