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净因曾识楷山东,担板因缘古佛风。
后代儿孙仰孤硬,能超五位见芙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了可首座的送别之情。诗人追溯了他们在楷山东的相识,以及了可首座因缘佛教而影响深远的背景。后来的子孙仰望着那份孤独的坚守,能够超越五位(指的是佛教的五个境界),见到如同芙蓉花般的清丽境界。
注释:
- 净因:指清净的因缘。
- 楷山东:是一处风景名胜,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 担板: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 孤硬:孤独而坚定。
- 五位:佛教中指的是不同的修行境界。
- 芙蓉:象征清新脱俗的事物。
典故解析:
“楷山东”与“古佛风”暗示了诗人的修行背景与对佛教的敬仰,意味着诗人与了可首座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深刻理解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了可首座回归四明山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其修行生活的敬仰与对未来的祝福,寄托了对佛教信仰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首联以“净因曾识楷山东”开头,既是对往昔的追忆,又渗透出一种清净的佛教思想。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了可首座的敬重与思念。通过“担板因缘古佛风”的描写,体现了修行的艰辛与对佛教精神的追求。后两句则将目光放在了未来,表现出对后代修行人群的期望与祝福,强调了佛教信仰的延续性。整首诗在意象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超然的氛围,给人以启迪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净因曾识楷山东:回忆与了可首座在高洁之地相识,暗示他们的友谊深厚且纯净。
- 担板因缘古佛风:强调了修行的艰辛与对佛教传统的传承。
- 后代儿孙仰孤硬:后代人仰望着前人的坚定信仰,寓意着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 能超五位见芙蓉:表达了希望后人能超越修行的境界,达到清净的理想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净因”与“古佛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理想境界比作“芙蓉”,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象征:用“孤硬”来象征信仰与坚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和对修行者的敬仰,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净因:象征佛教的清净与纯洁。
- 楷山东: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 芙蓉:象征理想境界的美丽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元干
C. 杜甫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楷山东”象征: A. 财富
B. 高洁的品德
C. 战争
D. 友情 -
“能够超五位见芙蓉”中的“五位”指的是什么? A. 五个方向
B. 五种动物
C. 五个修行境界
D. 五种植物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与友谊的深厚。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佛教文化与诗歌的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