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书怀呈富枢密》

时间: 2025-01-17 09:57:20

耳聋无用问新闻,矫首何妨目作昏。

痴绝已甘投老境,背驰宁受乞怜恩。

难陪年少从渠薄,赖得春回为我温。

京洛交游频检校,渡江今有几人存。

意思解释

冬夜书怀呈富枢密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原文展示:

耳聋无用问新闻,矫首何妨目作昏。
痴绝已甘投老境,背驰宁受乞怜恩。
难陪年少从渠薄,赖得春回为我温。
京洛交游频检校,渡江今有几人存。

白话文翻译:

我耳聋了,无用去询问外间的新闻,抬头看去,眼前显得昏暗。
痴呆已甘愿沉迷于老境,背弃宁愿接受乞求的恩惠。
难以陪伴年轻人,跟随他们的薄情,唯有春天的回归为我带来温暖。
京城洛阳的交游往来频繁,渡江的人如今还有几位存活?

注释:

  • 耳聋:指听力衰退,形容对外界的无知。
  • 矫首:抬起头来,表示不屈服的态度。
  • 痴绝:痴迷到极点,形容对生活的麻木。
  • 老境:年老的境地,意指生活的无奈和困境。
  • 乞怜恩:指向他人乞求施恩和同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可以看出有对“春回”以及“京洛”的隐喻,代表希望与昔日的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华,号千华,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常以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诗作于冬夜,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在冬夜的寂静中,诗人陷入对自身处境和社会变迁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耳聋、老境的无奈与对年轻人薄情的感叹。开篇以“耳聋”引入,展现诗人对外界的隔绝感,仿佛在说即使想要了解世事,也无能为力。接着“矫首何妨目作昏”,生动地描绘出一种不屈服的态度,即便眼前的世界暗淡,也不愿低头。中间两句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对老年的接受与无奈,宁愿沉浸于孤独的老境,也不愿意依附别人。

最后两句“京洛交游频检校,渡江今有几人存”,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惋惜与反思,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是寥寥无几。整首诗以感伤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在时间流逝和人情冷暖中的孤独与思考,情感深邃,余音绕梁,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耳聋无用问新闻:诗人耳聋,无法获取外界信息,表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2. 矫首何妨目作昏:抬头看外界,虽眼前昏暗,仍然不愿低头,体现了不屈的精神。
  3. 痴绝已甘投老境:对年老生活的接受,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沉沦。
  4. 背驰宁受乞怜恩:宁愿背离他人施恩的怜悯,也不愿意依附,体现了自尊心。
  5. 难陪年少从渠薄:无法陪伴年轻人的薄情,感受到年轻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6. 赖得春回为我温:唯一的希望在于春天的回暖,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回归。
  7. 京洛交游频检校:曾经热闹的京城和洛阳的交游,现在却显得冷清。
  8. 渡江今有几人存:对往昔朋友的怀念,感叹存活的人已不多,透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耳聋比作与世隔绝。
  • 对仗:全诗有良好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反问,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对年轻人薄情和岁月无情的深刻思考,寓意深远,情感真挚。

意象分析:

  • 冬夜:象征孤独与凄凉,暗示诗人内心的寒冷。
  • 春回:象征希望与温暖,期盼生命的再生。
  • 耳聋:代表对外界的隔绝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耳聋”指的是什么? A. 听力衰退
    B. 目盲
    C. 对外界的无知
    D. A和C均正确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年轻人的羡慕
    D. 对老年的接受

  3. “赖得春回为我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无望
    B. 绝望
    C. 希望
    D. 自满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表现了思乡之情,与本诗的孤独感有相似之处,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眷恋,而本诗则集中在对时间和人际关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