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侍宴群儒立绛都,
太清楼下望金舆。
御前枣刻亲摹写,
手赐新镌古法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绛都(即长安)参加宴会的情景,他在太清楼下俯瞰金色的车舆(皇帝的车子)。在宴会上,御前的书法作品被刻在枣木上,作者亲自模仿并书写,最终获赐了一本新刻的古法书。
注释:
- 侍宴:侍奉在宴席上,指参加宴会。
- 群儒:众多的文人学士。
- 绛都:长安,即古代中国的都城。
- 太清楼:指的是皇家建筑,通常用于举行宴会或接见宾客的地方。
- 金舆:指皇帝的车子,象征尊贵和权力。
- 御前:指在皇帝面前。
- 枣刻:用枣木雕刻。
- 亲摹:亲自模仿和书写。
- 新镌:新刻的。
- 法书:书法作品。
典故解析:
- 绛都:长安以其风华与文化著称,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 太清楼:是道教文化的象征,常与皇权和神秘色彩相联系。
- 金舆:皇帝的象征,代表着权威与尊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仲明,号默庵,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诗词、散文和书法著称,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观为主。岳珂的作品常常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尊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岳珂侍奉皇帝的期间,描写了当时文人雅士在宴会上的风采与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宴会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宴会场景,传达了作者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诗的开头“侍宴群儒立绛都”勾勒出一幅热闹景象,众多文人聚集在一起,显示了文化的繁荣与交流。接着“太清楼下望金舆”将视角引向高处,体现了权力与文化的交融。金舆的出现,使整个宴会更显得庄重与典雅。
在内容上,诗中提到的“御前枣刻亲摹写”,不仅展示了岳珂在书法上的努力与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书法的高度重视。最后一句“手赐新镌古法书”则是对传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的呼应,强调了书法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侍宴群儒立绛都:描述了作者与其他文人一起参加宴会的场景,显示出当时文人群体的聚集和文化氛围。
- 太清楼下望金舆:在高楼上俯瞰,象征着对权力的仰视,也暗示了文人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 御前枣刻亲摹写:细致描写了作者在皇帝面前的努力,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对皇权的尊重。
- 手赐新镌古法书:这一句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总结,也暗示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侍宴群儒”和“太清楼下”,使诗句更加韵律感。
- 意象:金舆、太清楼等意象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宴会的描写,反映了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它表现出文人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在权力中心中坚持自身文化追求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绛都:象征着繁华与文化。
- 太清楼:象征着道教文化与权威。
- 金舆:权力与尊贵的象征。
- 古法书:文化传承与传统艺术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岳珂
C. 杜甫
D. 白居易 -
在诗中提到的“金舆”指的是什么?
A. 文人的书法作品
B. 皇帝的车子
C. 宴会的酒席
D. 太清楼的建筑 -
诗中“手赐新镌古法书”表达了什么?
A. 对新事物的追求
B.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宴会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豪放的饮酒场景与岳珂的宴会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诗强调个人的狂放与人生的短暂,而岳珂则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对传统的尊重。两者虽同在宴会场景,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文化观念。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岳珂诗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