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五首》

时间: 2025-01-01 15:02:13

便是犹陪句,如何已涉言。

须知言句外,声色不相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便是犹陪句,如何已涉言。须知言句外,声色不相干。

白话文翻译:

即使这只是陪衬的句子,又怎么能说已经触及了言语的本质呢?必须知道,言语和句子之外的东西,声色并没有关系。

注释:

  • 便是:即使、即便。
  • :仍然、还是。
  • 陪句:陪衬的句子,指辅助的、次要的句子。
  • 如何:怎么、怎样。
  • 已涉:已经涉及、触及。
  • 须知:必须要知道。
  • :之外、以外。
  • 声色:声音和色彩,这里指表面现象。
  • 不相干:没有关系、无关紧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而是通过哲理性的探讨,反映了宋代禅宗思想对语言和表达的理解,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与超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宝印,宋代禅宗高僧,擅长诗词,致力于将佛教哲学与文学相结合。他的作品通常蕴含深邃的哲理,风格简练而富有禅意。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之时,诗人试图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对语言本质的思考,反映出对言语与真实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诗人用“陪句”来比喻那些表面上的言辞,暗示真正的理解不在于言语的表述,而在于内心的领悟。诗中的“须知言句外”更是强调了超越语言的智慧,提示读者应超越表面现象,去体会更深层次的意蕴。通过对“声色”的提及,诗人指出语言和外在形式并不是理解真理的关键,反而可能是障碍。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禅意,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更为本质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便是犹陪句:即使这些句子只是陪衬。
  • 如何已涉言:又怎么能够说已经触及了言语的核心呢?
  • 须知言句外:必须理解,语言和句子之外的事物。
  • 声色不相干:声音和色彩并不相关,暗示表面现象与真实之间的隔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言句”与“声色”的对比,突出语言的局限性。
  • 反问:以反问的方式加强论点,促使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语言的局限性与真实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言辞,去追寻更深层次的理解。

意象分析:

  • 陪句:象征着表层的言语和表达。
  • 声色:代表着外在的形式和现象,暗示着虚幻和不实质的东西。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哲理内涵,表达了对真理探求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陪句”主要指什么?

    • A. 主要句子
    • B. 附属句子
    • C. 完整句子
    • D. 诗句
  2. 诗人认为“声色”与什么没有关系?

    • A. 生活
    • B. 真理
    • C. 人际关系
    • D. 自然
  3. 诗中反映了哪个宗教的哲理?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伊斯兰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同样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 《禅僧之歌》:反映禅宗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诗词对比:

  • 比较释宝印的《偈颂十五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但释宝印更侧重于语言的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关于宋代诗歌风格的介绍。
  • 《禅宗与文学》:探讨佛教影响下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