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雁
作者: 金良 〔清代〕
客里挑镫正苦吟,无端天外寄愁心。
霜横北地秋先老,月满南楼夜已深。
远戍几时吹画角,孤村镇日响清砧。
未知爪迹留何处,雪后沙边细细寻。
白话文翻译
在客舍里点灯苦苦吟诗,莫名其妙地,愁苦的心情从天外传来。
北方地面霜降,秋天已经提前衰老,南楼的月亮高挂,夜色已深。
远方的戍楼,不知何时会响起悠扬的号角,孤零零的村庄,白天里清脆的砧声不断。
不知道那只鸟留下的爪痕会在哪里,雪后在沙滩上细细寻找。
注释
字词注释
- 挑镫:点燃灯火。
- 无端:没有理由,毫无缘由。
- 霜横:霜霜横在大地上。
- 戍:边防驻军。
- 画角:一种乐器,吹奏时音调悠扬。
- 砧:指砧板,敲打声。
- 爪迹:鸟类留下的足迹。
- 沙边:沙滩边缘。
典故解析
“画角”常用于古典诗词中,表示战士的号角声,象征着战斗与远行的孤独感。诗中提到的“霜”与“秋”,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良,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在外地旅行时,因孤独而思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战乱与离愁的情感。
诗歌鉴赏
《闻雁》通过描写孤独的客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乡之情。首句“客里挑镫正苦吟”便交代了诗人的身处环境,客舍的孤寂与心中情绪的纠结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无端天外寄愁心”,更是将这份忧愁升华,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他的情感。
诗中巧妙地用“霜”和“月”两个意象,呈现出秋天的苍凉与夜晚的深邃,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深刻的氛围。尤其是“霜横北地秋先老”,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远戍几时吹画角,孤村镇日响清砧”,这两句则从远方的戍楼与村庄的日常生活切入,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担忧。最后一句“未知爪迹留何处,雪后沙边细细寻”,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追寻与思考,似乎在思索着时间与生命的意义。整首诗情感深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挑镫正苦吟:在异乡的客舍中,点燃灯火,苦吟诗篇,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索。
- 无端天外寄愁心:无缘无故的愁苦情绪像是从天外寄来,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 霜横北地秋先老:北方的霜降,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衰退,暗示着时间的无情。
- 月满南楼夜已深:南楼的明月高挂,夜色已深,进一步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 远戍几时吹画角:远方的戍楼,何时会吹响号角,表达了对战士和故乡的思念。
- 孤村镇日响清砧:孤独的村庄,日复一日传来清脆的砧声,象征着平淡的生活。
- 未知爪迹留何处:问鸟留下的爪痕将落在哪里,象征着对生活的探寻与思考。
- 雪后沙边细细寻:在雪后沙滩上细致寻找,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的心情比作无端的愁苦。
- 拟人:将时间的流逝拟人化,表现其无情。
- 对仗:如“远戍”与“孤村”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故乡思念以及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衰老、时间的流逝。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戍楼:象征战乱与离别。
- 砧声:象征平淡的生活与乡愁。
- 爪迹:象征追寻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象征什么?
a) 快乐
b) 衰老
c) 春天 -
“远戍几时吹画角”中的“画角”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乐器
c) 一种建筑 -
诗人在哪个环境中写下这首诗?
a) 自家
b) 客舍
c) 山顶
答案
- b) 衰老
- b) 一种乐器
- b) 客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亮反映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金良《闻雁》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情感,但金良的诗更侧重于孤独与时光的流逝,而杜甫则强调亲情的牵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金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