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箭射人可,后箭射人深。锺先生没后,此道少知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前面的箭能伤人,后面的箭伤得更深。自从锺先生去世后,懂得这种道理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注释:
- 前箭:指初次的攻击或伤害。
- 后箭:指后续的攻击,暗示更深刻的伤害。
- 锺先生:可能指某位有名的高人,因其去世而使得对此道理解的人减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宝印是宋代的一位僧侣,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佛理与人生哲学。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透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锺先生去世后,释宝印对其学问和思想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世风的感慨。他希望通过此诗表达对知识与智慧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前半句“前箭射人可,后箭射人深”采用对仗的形式,利用箭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人际交往中初步伤害与深层次伤害之间的区别。前箭代表初次的冒犯,而后箭则隐喻着情感的深刻创伤。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引发了读者对自我行为的反思。
后半句“锺先生没后,此道少知音”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悲凉,锺先生的去世使得懂得这种深刻道理的人越来越少,似乎传达出一种对失去的惋惜与对知识传播的忧虑。这种情感的流露,令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箭的比喻,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中不乏情感的深度与哲理的思考,直观而又发人深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箭射人可:初次的伤害是可以理解的,暗示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有误解。
- 后箭射人深:深层次的伤害则是难以承受的,强调了对他人感情的重视。
- 锺先生没后:表示某位具有深刻见解的人去世,象征智慧的流失。
- 此道少知音:反映出对这种深刻哲理的理解者逐渐减少,造成了对智慧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箭”比作言语或行为的伤害,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前箭”“后箭”形成排比,强调伤害的层次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智慧与知识的珍视。它警示人们要重视言语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智慧传承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箭:象征伤害,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 知音:象征理解与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前箭射人可”中的“前箭”指的是什么?
- A. 初次的伤害
- B. 后续的伤害
- C. 友好的行为
-
锺先生的去世给诗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 A. 失落与惋惜
- B. 高兴与庆祝
- C. 无所谓
-
诗中“此道少知音”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知识的传承越来越少
- B. 人际关系良好
- C. 生活幸福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伤害与理解,而后者则表达人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哲理思考,后者则在思乡情怀中流露出孤独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