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日蚀》
时间: 2024-09-19 22:0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度宗皇帝时,
十年十三日食之。
似道屃赑湖海曲,
天子宫庭耽乐嬉。
满朝翕翕皆妇人,
祸来照镜方画眉。
北军顺流日食既,
两国正尔争雄雌。
兴亡岂必皆有数,
百年以来士气索。
文臣髀肉不识马,
武士惊魄怕见旗。
白话文翻译:
回想在度宗皇帝统治的时代,
十年间发生了十三次日食。
仿佛是道教的神兽出现在湖海之畔,
天子在宫廷中沉迷于欢乐与嬉戏。
满朝的官员大多是女性,
祸患来临时,她们才照镜子化妆。
北方军队顺流而下,日食已然发生,
两个国家正争夺着雄雌之位。
兴亡难道一定都有命数吗?
百年来士气已经低落。
文官们肥胖得连马都不认识,
武士们惊慌得不敢面对旗帜。
注释:
- 度宗:指宋朝的度宗皇帝,名赵昀。
- 日食:指太阳被遮挡的天文现象,古人认为此现象有重大意义。
- 屃赑: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
- 翕翕:形容聚集,声势浩大。
- 祸来照镜:比喻在灾难来临时才意识到危险。
- 雄雌:比喻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 士气索:士气低落,萎靡不振。
- 髀肉:形容文官因缺乏锻炼而肥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风格多样,常关心时政。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日食这一天文现象象征国家的危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气的低落。
诗歌鉴赏:
《壬辰日蚀》是一首融合了时事与自然现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回忆日食事件引入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开篇提到“忆昔度宗皇帝时”,引出作者对过去帝国盛世的怀念,然而紧接着是对日食频繁的描述,暗示着不安定的政局。诗人用“似道屃赑湖海曲”来形容日食,赋予其神秘色彩,象征着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宫廷的奢华与满朝女性的景象,讽刺了当时政局的腐败与无能。通过“祸来照镜方画眉”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在灾难来临时才意识到危机的无知与迟钝。北军顺流而下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迫近,两个国家的争斗加剧,反映出民族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最后两句“兴亡岂必皆有数,百年以来士气索”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质疑历史的必然性,指出士气低落的根源是文官的懒惰与武士的恐惧。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警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度宗皇帝时:回忆起度宗皇帝统治的时代。
- 十年十三日食之: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十三次日食现象。
- 似道屃赑湖海曲:形容日食的神秘,仿佛神兽出现在湖边。
- 天子宫庭耽乐嬉:天子在宫殿中沉迷于享乐。
- 满朝翕翕皆妇人:朝廷中大多数官员为女性。
- 祸来照镜方画眉:灾难来临时才意识到危险。
- 北军顺流日食既:北方军队顺流而下,日食发生了。
- 两国正尔争雄雌:两个国家正在争夺权力。
- 兴亡岂必皆有数:兴亡未必都是命中注定。
- 百年以来士气索:士气在过去的百年间低落。
- 文臣髀肉不识马:文官因懒惰而肥胖,连马都不认识。
- 武士惊魄怕见旗:武士们因恐惧而不敢面对旗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屃赑”比喻日食,赋予其神秘感。
- 对仗:如“兴亡岂必皆有数,百年以来士气索”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设问:通过“兴亡岂必皆有数”引发思考,增强诗的反思性质。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日食的自然现象,反映出国家的危机与士气低落,揭示了朝廷的腐败与社会的动荡。诗人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表示深切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食:象征国家的危机和不安。
- 宫廷:代表权力的中心,反映出奢华与腐败。
- 女性:象征朝政的无能与无知。
- 北军:象征外部威胁与战争。
- 镜子:比喻自省与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度宗”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屃赑”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神秘与祥瑞
- C. 财富
- D. 权力
-
“祸来照镜方画眉”这句的意思是?
- A. 灾难来临时才意识到危险
- B. 人们一直在化妆
- C. 生活是美好的
- D. 需要时刻准备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国家动荡与人民苦难。
- 《登高》(杜甫):通过个人的感受反映国家的兴亡。
诗词对比:
- 《春望》 vs 《壬辰日蚀》: 两首诗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悲苦。杜甫的《春望》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陈普的《壬辰日蚀》则通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结合,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政治背景。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文学研究》